台南市地政局公布114年第3季不動產交易統計,數據顯示房市買氣明顯降溫。全市土地買賣筆數為9,089筆,較上季減少10.96%,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幅高達35.55%;建物買賣棟數則為4,760棟,季減15.68%、年減32.24%,雙雙創下近年新低。整體而言,交易量年減逾三成,顯示市場觀望情緒濃厚,短期內成交動能仍有壓力。
商用不動產市場的溫度,就像最近剛轉涼的天氣,看似冷清,但底層熱度未退。根據戴德梁行 2 日發布的最新統計,2025 年第三季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達 345 億元,前三季累計近 1,110 億元,顯示市場動能仍在。不過,在央行限貸令的緊箍咒下,過去在土地市場呼風喚雨的建商,如今也得改變策略,從單打獨鬥轉向同業合作的「取暖式投資」,透過合資、讓渡股權等方式分攤風險,成為在資金寒冬中求生的新顯學。
仲量聯行今日舉辦第三季市場記者會,公布重磅數據顯示,台灣商業不動產交易額達 448 億元,前三季累計達 1,166 億元,創下近十年同期第二高紀錄。其中廠房交易最為亮眼,單季交易額高達 273 億元,創下今年新高,占整體交易量六成,季增率更高達 86%。科技業在商業不動產市場的投資金額占比達 47%,接近總成交額的一半,充分展現市場主導地位。
美國關稅戰帶動台灣出口暢旺,科技業營運表現亮眼,成為第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最大支撐力量。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最新統計,第三季大型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達 349 億元,規模與前季相當,但土地市場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,單季交易金額僅 185 億元,年減幅高達 84.2%,創下自 2016 年房地合一稅制上路以來的次低紀錄。
拋開市場總量數據的迷思,今年前 8 月累積的 1,134 億元商用不動產交易額,並非反映一個健康、均衡的市場,而是揭示了一場正在台灣上演的產業生存遊戲。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筆千億資金的流動,實質上是一場大規模的資產轉移,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極為清晰: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,半導體產業正挾其龐大資本,精準承接由營運受困的傳統產業被迫釋出的廠房資產。一方是拿錢換取未來十年的戰略產能;另一方,則是拿廠換取眼下的生存現金。
台中市北區一中商圈最經典的地標、麥當勞尊賢店舊址賣了!過去一度開價8.8億元求售,據悉最終以5.98億元成交,由長期承租樓上的房客塔木德商旅關係企業收購,從租客正式變身為自用業主,成為近期一中商圈最矚目的大型不動產交易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