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用不動產的生存遊戲 半導體拿錢搶廠 傳產拿廠換錢

商用不動產的生存遊戲 半導體拿錢搶廠 傳產拿廠換錢

商用不動產的生存遊戲 半導體拿錢搶廠 傳產拿廠換錢

商用不動產的生存遊戲  半導體拿錢搶廠 傳產拿廠換錢

商用不動產市場已非齊頭並進的榮景,而是半導體業以龐大資金,精準承接經濟逆風下傳產業釋出的廠房資產,形成一買一賣的極端結構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拋開市場總量數據的迷思,今年前 8 月累積的 1,134 億元商用不動產交易額,並非反映一個健康、均衡的市場,而是揭示了一場正在台灣上演的產業生存遊戲。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筆千億資金的流動,實質上是一場大規模的資產轉移,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極為清晰: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,半導體產業正挾其龐大資本,精準承接由營運受困的傳統產業被迫釋出的廠房資產。一方是拿錢換取未來十年的戰略產能;另一方,則是拿廠換取眼下的生存現金。


從買方結構分析,市場已進入由單一產業主導的時代。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統計,科技業以 455 億元的購置金額,成為市場唯一的巨型買家,而這股資金動能幾乎全數源自半導體供應鏈。這並非投機性炒作,而是由龍頭晶圓廠在中南部持續擴建所引發的「供應鏈大遷徙」。為了滿足核心客戶的即時服務與物流需求,從關鍵材料、設備到後段封測的整個產業鏈,都必須在距離科學園區 30 分鐘車程的「黃金圈」內建立據點。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黃瑞楠指出,這群買家對物件的要求極為嚴苛,除了地點與廠房規格,更關鍵的否決權掌握在「基礎設施」手上。穩定的高壓供電、充足的工業用水額度,以及合規的廢水排汙系統,這三項已成為半導體業者購廠的非財務性核心指標。近期由半導體材料商智勝科技以 6 億元取得的中科廠房,以及另一家供應商標下的台南官田廠房,都是在滿足了這些嚴苛條件後,才得以成交的指標案例。


另一方面,市場的供給方則清晰地描繪出傳統製造業當前面臨的困境。在全球需求萎縮與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夾擊下,許多傳產業者正面臨訂單減少、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,現金流成為決定企業存續的命脈。在此背景下,「資產活化」已從過去的財務優化選項,轉變為當下的生存策略。盤點並出售閒置或低度利用的廠房,成為傳產業主最直接、有效的現金來源。上週一間傳產紡織業以 4.7 億元成功出售桃園蘆竹廠房,即是此趨勢下的縮影。諷刺的是,這些傳產舊廠的價值,已不再由其自身的獲利能力決定,而是取決於它是否坐落在能服務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位置上,以及其基礎設施能否滿足科技新貴的挑剔眼光。


當前商用不動產市場的千億交易動能,實際上是由一個產業的擴張需求,與另一個產業的收縮壓力所共同構成的。市場的穩定表象,是建立在產業結構劇烈調整的現實之上。半導體業的戰略性購廠,正為傳產業的戰術性撤退提供了退場機制與資金。可以預見,在可預見的未來,這個「半導體拿錢、傳產拿廠」的交換模式將會持續,並進一步重塑台灣工業地產的價值版圖與區域樣貌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