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商沒錢改玩合資取暖 顏炳立:2025 龍蛇爭霸
市場沒錢,但機會還在。建商從單打獨鬥的猛虎,變成群體合作的狼群,準備在資金寒冬中突圍,顏炳立眼中,這不是結束,而是另一場戰爭的開始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商用不動產市場的溫度,就像最近剛轉涼的天氣,看似冷清,但底層熱度未退。根據戴德梁行 2 日發布的最新統計,2025 年第三季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達 345 億元,前三季累計近 1,110 億元,顯示市場動能仍在。不過,在央行限貸令的緊箍咒下,過去在土地市場呼風喚雨的建商,如今也得改變策略,從單打獨鬥轉向同業合作的「取暖式投資」,透過合資、讓渡股權等方式分攤風險,成為在資金寒冬中求生的新顯學。
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分析,2025 年的商用不動產市場將是「價穩、量縮」的格局,主要由自用型與避險型買盤撐場。由於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知落差,加上整體投資報酬率未達法人機構標準,導致成交量難以放大。其中,辦公市場因 AI 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增強,買賣與租賃市場最為活絡,科技業帶動的自用需求,甚至讓蛋白區新辦公室的價格超越蛋黃區的中古產品,形成有趣的「比價效應」;反觀店面與飯店市場,則因內需消費不振與經營困境,雙雙陷入「夢遊狀態」,缺乏投資亮點。
土地市場的狀況則更顯冷清,戴德梁行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楊長達指出,第三季土地交易總額僅約 363 億元,遠低於近十年平均單季 500 億元的水位。關鍵就在於土建融限貸政策,讓建商購地動作明顯趨緩。楊長達表示,建商並未離開市場,而是「換個方式玩」,面對融資碰壁的困境,乾脆找同業合作,共享利潤也共擔風險。本季前十大土地交易中,就有三筆屬於此類,包括博元建設在台中七期的合建案、鉅陞建設取得「晶悅國際飯店都更案」過半所有權、以及富升建設入股台北市懷生段都更案等,都顯示了這種新型態的避險策略。
在零售店面市場,台北市主要商圈的表現則各有不同。受惠於大巨蛋開幕,忠孝商圈的空置率回落至 8.94%,重回個位數水準。而西門商圈雖有觀光人潮支撐,但因部分路段品牌換手,空置率小幅上升至 5.26%。
市場資金雖然緊縮,但無論是工業地產的擴廠需求,或是建商轉趨合作的購地模式,都顯示需求仍在潛伏,靜待金融政策鬆綁的訊號,為下一波市場變局預作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