拋開市場總量數據的迷思,今年前 8 月累積的 1,134 億元商用不動產交易額,並非反映一個健康、均衡的市場,而是揭示了一場正在台灣上演的產業生存遊戲。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筆千億資金的流動,實質上是一場大規模的資產轉移,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極為清晰: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,半導體產業正挾其龐大資本,精準承接由營運受困的傳統產業被迫釋出的廠房資產。一方是拿錢換取未來十年的戰略產能;另一方,則是拿廠換取眼下的生存現金。
美中關稅戰火未歇,全球金融局勢詭譎,今年的工業地產市場正上演一場冰與火的雙面牌局,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的最新數據揭示了一個核心「盲點」:前 8 月高達 562 億元的交易量,並非來自單向的市場榮景,而是由兩種截然相反的動機所共同推動;牌桌的一方,是面臨衝擊、急於「資產活化」以斷尾求生的企業;另一方,則是手握重金、意圖在市場混沌中「彎道超車」的產業龍頭,這兩種力量的拉扯,共同構成了當前市場最真實的樣貌。
台北商辦市場最近有點瘋,一邊是大安區豪辦出現單價近 200 萬的成交,另一頭則是內湖新廠辦成為交易熱區,市場呈現顯著的兩極化;這股「M 型化」風暴,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多重壓力下的結構性調整,讓頂級產品與高 CP 值產品各自稱王,卡在中間的 B、C 級老舊商辦,彷彿成了沒人要的孤兒,這背後不只是產業結構的洗牌,更是企業對「總部」定義的根本性轉變。
「貸不到、貸不足、利率高、無寬限期」,全國商總榮譽理事長、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今(15)日指出,首購與豪宅市場現正呈現「M型化」,剛需族群正遇如此貸款窘境,據他觀察,各個預售案場來客量僅剩1、2成,每月成交量更呈個位數、甚至掛零!他預估,整體房市已進入盤整期,時間可能長達一年以上。
購屋屋齡呈現M型化趨勢,不是要最舊的,就是要最新的!據聯徵中心統計資料,發現以屋齡未滿3年的新屋貸款佔比最高,其次是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,且這兩種屋齡的申貸佔比近2年持續增長,顯示新屋和老屋各有擁護者,不過,屋齡3年以上、未滿30年的房屋申貸比例卻持續下降。
打炒房政策未鬆綁,不少建商轉戰商廠辦市場,最新統計指出,2023年全國「工業倉儲類」及「辦公服務類」建照核發面積達354萬坪,為史上第三高,使照核發則首度突破300萬坪、達311萬坪,創統計以來新高,建商即預料,市場將呈現M型化時代,北市頂辦仍能衝出「爆量供給」魔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