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市商辦 M 型化 豪辦廠辦爽賺 舊樓誰來疼

北市商辦 M 型化 豪辦廠辦爽賺 舊樓誰來疼

北市商辦 M 型化 豪辦廠辦爽賺 舊樓誰來疼

北市商辦 M 型化   豪辦廠辦爽賺 舊樓誰來疼

台北市商辦市場吹起 M 型風,信義計畫區的頂級豪辦與內湖科技園區的廠辦分庭抗禮,各自精彩,卻也讓老舊商辦的未來蒙上陰影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台北商辦市場最近有點瘋,一邊是大安區豪辦出現單價近 200 萬的成交,另一頭則是內湖新廠辦成為交易熱區,市場呈現顯著的兩極化;這股「M 型化」風暴,反映了台灣社會在多重壓力下的結構性調整,讓頂級產品與高 CP 值產品各自稱王,卡在中間的 B、C 級老舊商辦,彷彿成了沒人要的孤兒,這背後不只是產業結構的洗牌,更是企業對「總部」定義的根本性轉變。


過去,企業選址邏輯相對單一,但在後疫情時代,辦公室的戰略意義已截然不同。對於金融、法律、頂級服務業而言,一個位於精華區的黃金門牌,就是無可取代的「品牌門面」;加上台商回流設廠、企業整併總部等需求,推升了頂級商辦的行情,對於講求「營運效率」的科技業來說 AI、雲端運算等產業的快速成長,持續帶動對高規格科技廠辦的需求,使內湖、南港等地的廠辦成為市場寵兒。


在這場 M 型風暴中,最尷尬的莫過於屋齡 15 年以上、規格普通、地點非絕對核心的 B、C 級商辦,未來幾年,台北市商辦將迎來新增供給高峰期,這些新大樓無論在設計或規格上,都遠勝這些老前輩。可以預見,老舊商辦將面臨巨大的空置與降租衝擊,尤其對 B 辦市場的衝擊最大,可能面臨被搶租客或招不到租客的窘境,業主除了降價,投入都更危老是條路,特別是位於精華地段、屋齡超過 30 年的老商辦,成為未來重建開發的重點,但對於多數所有權分散的 B、C 級老商辦而言,改造成本是一大挑戰。


壓垮老舊商辦的最後一根稻草,無疑是 ESG 浪潮,過去,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或許只是個「加分題」,但現在,它已是攸關企業能否生存的「必考題」;全球推動淨零排放,迫使企業增加減碳投資,並升級辦公室以符合 ESG 標準,這股浪潮,讓符合 ESG 規劃、具備綠色認證的精華區頂級 A 辦,持續受到追捧並享有「綠色溢價」;反觀老舊商辦若未升級,將面臨租客流失的壓力,成為拉開兩者價值鴻溝的關鍵。


別以為這只是短期現象,商辦市場的 M 型化趨勢只會愈演愈烈。隨著產業持續朝向高科技、高附加價值轉型,市場份額將更集中於具全球布局能力的高科技巨頭,除了目前熱絡的內湖,開發中的「北士科」也有潛力成為 M 型趨勢中「高性價比」的另一端,未來台北 A 辦市場更可能隨著軌道建設,形成大南港與台北車站西區的雙核心格局,這將徹底改變台北的商辦地理版圖,而那些無法跟上時代腳步的產品,將在這場結構性變革中,逐漸被市場所淘汰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