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用不動產市場的溫度,就像最近剛轉涼的天氣,看似冷清,但底層熱度未退。根據戴德梁行 2 日發布的最新統計,2025 年第三季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達 345 億元,前三季累計近 1,110 億元,顯示市場動能仍在。不過,在央行限貸令的緊箍咒下,過去在土地市場呼風喚雨的建商,如今也得改變策略,從單打獨鬥轉向同業合作的「取暖式投資」,透過合資、讓渡股權等方式分攤風險,成為在資金寒冬中求生的新顯學。
美國關稅戰帶動台灣出口暢旺,科技業營運表現亮眼,成為第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最大支撐力量。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最新統計,第三季大型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達 349 億元,規模與前季相當,但土地市場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,單季交易金額僅 185 億元,年減幅高達 84.2%,創下自 2016 年房地合一稅制上路以來的次低紀錄。
拋開市場總量數據的迷思,今年前 8 月累積的 1,134 億元商用不動產交易額,並非反映一個健康、均衡的市場,而是揭示了一場正在台灣上演的產業生存遊戲。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筆千億資金的流動,實質上是一場大規模的資產轉移,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極為清晰: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,半導體產業正挾其龐大資本,精準承接由營運受困的傳統產業被迫釋出的廠房資產。一方是拿錢換取未來十年的戰略產能;另一方,則是拿廠換取眼下的生存現金。
儘管全球經濟吹逆風,商用不動產交易趨緩,但工業地產市場卻是熱火朝天,特別是科技產業重鎮周邊,更是寸土寸金,最新一筆由香港商世邦魏理仕(CBRE)促成,位於新竹湖口工業區的稀有大型廠地標售案,就吸引了電子、製造、生技醫藥等多方人馬搶親,最終以新台幣 7.26 億元拍板成交,再次印證自用型買方的強勁需求,絲毫不受景氣寒冬的影響。
國內商用不動產市場在 5 月展現強勁的投資動能,根據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的統計,上市櫃法人購置商用不動產交易額達到 192 億元,不僅寫下今年 1 月至 5 月以來的單月最高紀錄,更是連續 34 個月以來的次高紀錄,顯示市場熱度持續升溫。
台灣商用不動產市場進入冷凍期!第一太平戴維斯最新 2025 年第一季報告出爐,數據顯示台灣不動產市場自去年下半年遭遇「雙重打擊」,銀行不動產放貸滿水位加上央行去年祭出第七波性信用管制,徹底凍結買方信心。統計顯示,今年第一季大型商用不動產交易規模僅有 177 億元,年減率暴跌 58%,不僅較去年同期腰斬,更創下近 5 年次低紀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