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關稅戰帶動台灣出口暢旺,科技業營運表現亮眼,成為第三季商用不動產市場最大支撐力量。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最新統計,第三季大型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達 349 億元,規模與前季相當,但土地市場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,單季交易金額僅 185 億元,年減幅高達 84.2%,創下自 2016 年房地合一稅制上路以來的次低紀錄。
高雄市近年積極推動都市更新,公辦都更案總招商金額已突破2,000億元,從北高雄的半導體效應到南高雄的金融、AI產業聚落,都成為市場焦點。長年以自然景觀著稱的東高雄澄清湖,也在都更、公園、捷運三大利多帶動下,逐步展現翻轉契機。
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23日審議通過「白埔產業園區設置計畫」都市計畫變更案,為南部半導體S廊帶發展再添重要基石。高雄市府表示,園區將成為先進半導體產業鏈落地紮根的重要據點,預期帶動3,000億元年產值與4,500個就業機會。
台南市建築經營協會17日舉行例會講座,邀請台灣景氣研究院總監劉佩真進行演講,以「國內不動產市場景氣與趨勢變化之脈動與展望」為題,分析下半年到2026年國內不動產市場的變化,劉佩真指出,台灣經濟表現亮眼,然而房市卻呈現「量縮價穩」的矛盾局面,營建市場從今年3月就呈現悲觀氛圍。
拋開市場總量數據的迷思,今年前 8 月累積的 1,134 億元商用不動產交易額,並非反映一個健康、均衡的市場,而是揭示了一場正在台灣上演的產業生存遊戲。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筆千億資金的流動,實質上是一場大規模的資產轉移,其背後的核心邏輯極為清晰: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,半導體產業正挾其龐大資本,精準承接由營運受困的傳統產業被迫釋出的廠房資產。一方是拿錢換取未來十年的戰略產能;另一方,則是拿廠換取眼下的生存現金。
美國總統川普今(7日)再度拋出對半導體業的強硬政策,宣布將對所有進口晶片課徵100%關稅,並公開點名包括台積電2,000億美元與輝達5,0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案,強調「只有在美國設廠,才能免除重稅」,此舉無疑為以台積電為核心的「美國製造」戰略再添動能,也讓鳳凰城周邊的科技房市再次升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