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中市民最常遇到的公寓大廈爭議有哪些,市府都發局統計歸納為七大類,結果顯示,超過9成以上的案件落在「其它」類,問題種類五花八門,舉凡不想下樓拿包裹、社區樹木修剪週期等都是問題,社區經營之繁瑣與難解由此可見。
台北某社區住戶因管委會長期在法定空地設置垃圾場與廁所、崗哨亭,導致惡臭環境與蟲鼠孳生,提告要求拆除。法院認定這些設施影響住戶生活品質且屬違建,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判決管委會須全面移除並返還空地,凸顯社區公共空間使用與住戶權益間的衝突與界限。
以「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」形容現況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在主辦的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30週年論壇上感嘆道,條例施行已30年,清晰映照出台灣公寓大廈發展的顯著落差,他更直言,「修法不要再靠人命去推動。」
在都市化發展下,現已有高達9成民眾皆居住在公寓大廈裡,今年迎來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30周年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指出,這個法案已是民生問題,涉及千萬戶,更有超過9成都是受到規範的大樓,對於社區治理,郭紀子直言,「現在社區主委的角色,可說比里長更具影響力,社區才是真正的選票新藍海。」
「得社區者得天下!」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上路滿 30 年,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舉辦公聽會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直言,雖已相對完善,但仍有部分條文急需與時俱進,更點出 4 大問題亟待修法處理,包括長期修繕計畫、寵物規範、電動車充電設備與外牆墜物等。他強調,現今都會區九成以上民眾居住於公寓大廈,誰能掌握社區,就能掌握選票。
「住在一起,關鍵在於人與人的互動!」隨著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施行即將屆滿 30 年,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(10)日舉辦「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30 週年系列公聽會」,內政部次長董建宏在會中拋出三大改革方向,包含強化社區人力、建置維修基金制度及推動老屋延壽計畫,希望讓台灣的社區居住環境更和諧、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