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個台灣、兩個世界!」新舊社區品質落差成鴻溝 郭紀子:別再用人命修法
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指出,新舊社區已形成居住環境與品質上的「兩個世界」。(圖/記者洪麗馨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洪麗馨/台北報導
以「一個台灣,兩個世界」形容現況,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在主辦的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30週年論壇上感嘆道,條例施行已30年,清晰映照出台灣公寓大廈發展的顯著落差,他更直言,「修法不要再靠人命去推動。」
郭紀子說:「今年是30歲的生日,當然該喜氣,但我最後還是要許願,修法不要再靠人命去推動。」從台中衛爾康大火造成逾六十人死亡,到高雄城中城大火釀四十多人喪命,這兩起事件為台灣史上建築物火災的重大公安事件。
人命喪失才推動出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,以及第29條之1與第49條之1的修正。郭紀子坦言,條例施行30年了,清晰映照出台灣公寓大廈發展的顯著落差。
受惠於條例規範及建築法規的與時俱進,屋齡較新的電梯大樓普遍擁有較健全的管理組織、公共基金與公共設施,居住品質相對穩定。反觀許多早期興建、特別是未成立有效管委會的老舊公寓大廈,則普遍面臨公共設施老舊失修、管理費收繳困難、違規使用嚴重、公共安全隱憂(如消防設備不足)等棘手問題,形成居住環境與品質上的「兩個世界」。
論壇現場,匯聚產官學各界專家,也回顧了這部法令所形塑的台灣城市治理圖譜。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即指出,現行制度已難應對社區治理挑戰,正面臨「四不」困境:管理組織不足、機制量能不全、居住品質不佳、調適因應不及。制度革新面臨重大挑戰。
據統計,北市迄今已有約9,150處社區完成管理組織報備,張溫德表示,市府積極推動老舊公寓大廈輔導,自105年起共輔導322處公寓大廈成立管理組織,但對照全市規模與住戶數,仍有將近兩百萬人居住於無管委會的社區之中。管理新課題爆炸性增長遭遇法規修訂牛步化的困境,正深刻衝擊社區治理效能。
他提出四大改革策略建議,包括彈性過渡機制,參考國際模式,為老舊社區設計「街區型管理組織」,以及管委會法人化、專業人員等系統化賦能、強化建物生命週期維護管理責任,將長期修繕維護機制與保險制度結合。他強調,源頭規劃+風險分攤+長期儲備=延長建築壽命,以提升居住安全與價值。
郭紀子也直言:「真正的挑戰,就是那些還沒有被納入制度軌道的29/30,需要我們共同努力。」
面對新舊社區品質的落差,郭紀子呼籲,「強化輔導機制與制度創新,正視老舊社區困境。」他提出,一、加強輔導老舊社區成立管委會,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,提供法規諮詢、輔導成立與運作支援,協助老舊社區克服組織障礙。
二、檢視法規適用性與強制力。郭紀子提到,針對條例施行多年後浮現的實務困境,如管理組織強制成立、公共安全強制處置、罰則執行等,應與時俱進檢討修法,制度創新,強化主管機關的輔導與公權力強制介入機制。
再者則是,整合都市更新與社區再造。將老舊公寓大廈的管理困境納入都市更新政策考量,結合硬體改建與管理組織再造,從根本去提升居住品質。郭紀子說,「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走過30年,成功引領台灣居住型態轉型並建立社區自治典範。下一個階段最大的挑戰,在於如何縮小新舊社區的管理與品質鴻溝,確保所有居住於公寓大廈的民眾,都能享有安全、尊嚴且有品質的居住環境,更是實現居住正義、打造永續共好社區的關鍵課題。」
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》30週年論壇,產官學界專家齊聚,為現況與困境找解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