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銀行今日宣布放寬換屋族信用管制,將出售舊屋的期限由 1 年延長至 18 個月,雖被視為政策善意,但在第一線房仲業者眼中,卻是「搔癢搔不到癢處」,市場的真正痛點,從來都不是那 12 個月的期限壓力,而是換屋族在銀行端所面臨的「貸款高牆」,央行這次的調整,對於絕大多數卡關的換屋客群而言,恐怕只是一張「看得到,卻未必吃得到」的空頭支票。
中央銀行今(8)日無預警送出政策紅利,針對選擇性信用管制中的換屋族協處措施,進行了關鍵性的鬆綁,政策鬆綁非房市政策的全面轉向,而是在市場冷凍、交易卡關的現實壓力下,對先前鐵腕政策修正。其核心盲點在於,原先為抑制過熱市場所設下的「一年換屋」期限,在當前交易降溫的環境下,已從「調控工具」變為懲罰真實自住客的「緊箍咒」,迫使央行必須親手為這道枷鎖鬆綁,以避免錯殺無辜。
內政部於4日提出「租賃專法」修法四大方向,引爆反彈,認為政府修法管太寬,中華民國租賃住宅服務總會認為,修法不該淪為「只保護房客、不顧房東」的單邊政策,碰到租屋蟑螂也不少,應增訂「租霸條款」,健全租屋市場。
「基泰大直」鄰損案至今兩年過去,周邊公辦都更也開啟,而兩年前基泰建設以125億元將北車「基泰忠孝」大樓賣給李姓自然人,在危機之際大手筆出手引起市場熱議更提振股價,不過昨晚基泰就發布重訊,指買方因付不出期款,沒收6.25億元作為違約金,等同此案告吹。
「限貸令」下,民眾從排隊等撥款,到面臨貸款成數已不足七、八成,甚至有銀行首購利率已破3%,房貸貸不到以致於無法順利交屋,已是購屋族最大難題,上半年全台預售屋解約件數更已達1339件,已為去年全年1851件的七成,內政部也證實信用管制後,每月平均解約件數從144件增加為240件。
買預售屋就像在簽「賣身契」嗎?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的最新查核,揭露預售屋買賣合約中,建商用來坑殺消費者的各種「魔鬼細節」,消保處會同內政部及地方政府,針對全台 74 個預售屋建案進行契約查核,結果發現竟有 20 個建案違規,其中不乏全國及地方的熱銷指標案,總計開罰近千萬元,查核發現,最惡劣的違規態樣,就是建商透過合約條款,實質剝奪消費者用來制衡屋況瑕疵的「5% 交屋保留款」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