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貸餘額衝 11.49 兆新高 竟是寬限期惹禍

房貸餘額雖衝上 11.49 兆元歷史新高,但年增率卻創兩年新低,在寬限期效應下,市場呈現「餘額虛胖、買氣急凍」的矛盾現象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中央銀行公布 10 月消費者貸款及建築貸款餘額達 13.4 兆元,房貸餘額雖然持續攀升至 11.49 兆元,再創紀錄,但年增率卻溜滑梯降至 5.1 % ,創下 2023 年 8 月以來、超過 2 年的新低點。
買氣明明急凍,為何欠銀行的錢還越來越多?說穿了,這不是房市熱度回歸,而是「新青安」政策下的 5 年寬限期發威,借款人只繳息不還本,導致貸款本金水位降不下來,這種「餘額虛胖」的現象,正好說明極其矛盾的市場怪象。
10 月購屋貸款餘額單月雖增加 372 億元,高於上月的 257 億元,並不代表進場買房的人變多。央行官員表示,整體貸款餘額之所以能維持正成長,主要是受惠於新青安房貸的長寬限期效應,許多申貸戶選擇延後償還本金,使得分母(餘額)居高不下。實際上,房市在信用管制措施持續發酵下,投資客退場、自住客觀望,市場熱度早已不復前兩年的盛況,年增率一路下滑就是鐵證,顯示資金去化速度遠低於預期,房市正處於「有價無市」的盤整期。
至於被視為建商推案信心指標的「建築貸款餘額」, 10 月數據由負轉正、終止連三黑,月增 288 億元來到 3.45 兆元,是否意味著建商看好後市準備大舉推案?答案恐怕是否定的。央行直接點破,回升主要是受到單一特殊案件影響,某大型壽險業者因地上權承租延長而進行鉅額融資,單筆金額就破百億元,若扣除這筆非住宅推案的融資,建築貸款年增率其實僅有 0.01 % ,幾乎是原地踏步,建商在政策緊箍咒下,態度依然極度保守,重心仍放在去化餘屋而非積極獵地開案。
最直接反映市場溫度的數據,莫過於實際的交易量。 10 月六都買賣移轉棟數合計年減 13.51 % ,其中台南更是重摔 33.17 % ,台北也年減超過 2 成。一邊是房貸餘額創新高,另一邊卻是交易量大幅衰退,這種背離走勢確立了目前「量縮價盤整」的格局,儘管消費者貸款餘額還在擴張,但成長速度明顯放緩,加上信用卡循環餘額寫下 11 年新高,暗示部分民眾資金壓力浮現。
在央行緊縮資金與高房價的雙重夾擊下,房市中長期趨勢仍將面臨修正壓力,短期內的數字回升,只是特定政策與個案造成的短暫火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