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 8 年失敗 北市共享車位崩盤 商辦釋出 600 格成效歸零

政策 8 年失敗  北市共享車位崩盤 商辦釋出 600 格成效歸零

台北市共享車位政策失靈,商辦 600 格全數退場,只剩住宅 1 格共享位。  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  


台北市推動 8 年的共享車位政策,如今陷入「先盛後衰」的尷尬局面。民國 106 年,市府交通局攜手民間業者,成功媒合 4 處商辦大樓,釋出多達 600 格停車位,解決不少老舊社區夜間停車難題。然而根據「北市好停車」平台最新資料,全市目前僅剩 1 格來自住宅大樓的共享車位,商辦部分早已全數退出市場,讓原本被視為核心解方的商辦模式成為最大痛點。  


商辦大樓因產權相對單純、且車位使用時間與住宅區具有互補性,被視為推動共享車位的最佳解方。交通局長謝銘鴻坦言,商辦產權單純、管理統一,且上班時段使用率高,下班後釋出空間本是理想的共享模式,高雄市自 104 年起以商辦為主推動,迄今媒合約 40 處,顯示此途徑仍有洽談空間。


然而議員顏若芳批評,北市未能提供足夠誘因,且民間媒合業者的服務品質欠缺監管,車輛刮傷、撞傷後權責不明,導致商辦業者逐步退出。她認為,政策在安全保障、配套措施與經營管理上存有結構性缺陷。  


各縣市共享車位推動情況差異明顯。高雄的商辦導向被認為較成功,但住宅住戶普遍擔憂安全與隱私,阻力大;桃園於今年 7 月上路,反應保守;台中則在 108 年引入容積獎勵作誘因。住宅類共享雖可解決夜間停車需求,但因產權分散、整合效益低,加上安全疑慮,推行難度更高。北市最初的商辦模式雖具備先天優勢,卻因誘因不足與管理不善迅速崩盤,全市共享車位因此幾乎名存實亡。  


顏若芳建議,應先建立公有、商辦、住宅的推行順序,設計足夠誘因,並對業者進行定期評鑑與查核,制定爭議處理標準流程及保險機制,確保車位共享安全與權責明確,此外,資訊透明化與社區安全設施升級,也是提升信任度的重要環節。


交通局表示,將向業者了解經營困難並提供協助,避免政策僅停留在共享經濟的口號層面。共享車位原意在於善用既有資源,若能修正制度與配套,不必動輒新建停車場,也能真正緩解市區停車難題。  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