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自打臉!明年起租補封殺頂加 李同榮轟:把弱勢當祭品

房市專家李同榮出示內政部舊資料,質疑政府 2018 年明明允許頂加申請租補,如今政策急轉彎將重擊弱勢租客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明年起,內政部租金補貼新制將全面排除頂樓加蓋的租屋案件,不論現有租客是否符合其他弱勢條件,只要居所是頂加,就無法再申請補助。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翻出 2018 年內政部公開簡報,證明政府當年曾「明文允許」違建加蓋納入租金補貼範圍,批評如今的政策轉彎等同「自打臉」,並質疑是否將弱勢承租者視作可以輕易拋棄的免洗筷。
2018 年租賃專法立法時,確實曾因立委反映選民需求,考量到經濟困難租戶多居於頂樓加蓋空間,將其列為補貼可受理範圍。李同榮指出,當時內政部的宣導文件第 15 頁清楚載明「頂樓加蓋租屋得申請租金補貼」,政策的理由是為保障弱勢居住權。如今營建署新制改以「屋況不合法」為由,一次性全面剃除頂加租客資格,與過去立法精神背道而馳,信賴保護原則遭受質疑。
「過去的立法不是一天完成,民眾依據當年合法的申請條件,才敢簽約租賃、安置家人。現在說不行,就像把弱勢租客逼到牆邊。」李同榮強調,不管政府是為整頓違建還是追求都市更新,都應在政策推動前明確公告、修正法規,而非直接在年度計畫中移除補貼資格,造成現住者措手不及。他也提到,若依現行新制,部分頂加租戶將面臨每月約 3,000 至 5,000 元的補助落差,對一般收入偏低的家庭衝擊極大。
攤開數據,全台頂加租屋比例在都市密集區仍不低,根據房仲業者最新估算,在北市與新北部分舊社區,頂加型租屋占比約 12% 至 18%,多由單層家庭或獨居長者承租。雖然違建身分使物件在市場交易上有法律風險,但長期因租金相對便宜,成為許多弱勢族群的唯一選擇。李同榮批評,政府過去默許並提供補助,如今卻一次翻盤,不僅無法立即改善違建現況,更可能加速黑市租屋蔓延,一些頂加房東為了保住租客,恐被迫轉向不申報的私下交易,讓租屋市場更加不透明。
政策的反覆,再一次攤開租賃市場結構問題。李同榮點出三大弊病:資訊不對稱導致租金攀升卻難比較;長年逃漏稅的黑市存在,政府難以掌握真實租賃規模;投資客與包租公壟斷低總價房源,使弱勢租戶缺乏選擇。他主張,租金補貼只是短期手段,更應徹底改革制度,包括全面實價登錄、強制公證租賃契約並取消公益房東免稅優惠,才能兼顧弱勢保障與市場秩序。
官方強調新制的目的是回歸合法建物補助,以免鼓勵違建存在。李同榮呼籲,施政應兼顧過渡配套,至少對現有符合資格的頂加租客提供緩衝期,避免政策急轉彎成為社會弱勢的沉重負擔。
他形容:「政策不是不能改,但改的方式必須尊重民眾已建立的信賴,否則就是把他們當免洗筷用完就丟。」目前內政部尚未公布完整數據與替代方案,租屋族與民間團體已揚言持續向政府施壓,要求釐清法規並保障弱勢承租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