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制設光電板來了!千坪新建案成本恐再漲 購屋族買單

內政部強制千坪以上新建案設置太陽光電板,營建成本恐再攀升,最終由購屋族買單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「近零碳建築」不再只是口號,內政部已表示,相關法制化正進入關鍵階段。國土署副署長徐燕興證實「太陽光電設置規範」已於 10 月 15 日送交法制會審查,力拚年底上路。根據母法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授權,未來「新建物」只要樓地板面積達 1,000 平方公尺(約 302.5 坪)以上,就「必須」強制設置太陽光電板,此舉形同對營建市場投下震撼彈。
這項「綠色」強制令,恐將成為推高房價的另一隻手。業界人士指出,近年營建成本已因缺工缺料、通膨等因素維持在高點,如今,強制加裝太陽光電設備,將成為開發商另一筆「固定的新成本」。房地產業者普遍擔憂,在土地成本與營建成本雙重擠壓下,這筆環保支出幾乎不可能由開發商自行吸收,最終勢必會反映在售價上。
近年營建成本已因缺工缺料問題大幅攀升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今年第二季營造工程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 3.2%,其中鋼筋價格仍維持在每公噸 2 萬 2,000 元的歷史高檔,水泥價格也較去年同期上漲約 8%。
業者表示,如今強制加裝光電設備,包含屋頂型,甚至未來的立面型太陽能板,將是開發商必須面對的「另一筆固定成本」,根據估算,一套完整的太陽光電系統安裝成本約為每瓩 4 萬至 5 萬元,以 1,000 平方公尺建物為例,設置容量約 50 瓩的系統,成本將達 200 萬至 250 萬元,在土地成本與營建成本雙漲的壓力下,這筆「綠色成本」必由消費者買單。
在房價已高不可攀的當下,購屋族是否願意為了「淨零」、「減碳」的環保價值,多付出一筆可觀的購屋成本?根據台電資料顯示,安裝太陽光電板後,住戶未來在公設用電方面每年約可節省 15% 至 20% 的電費支出,以一般社區公設電費每戶分攤月均 1,500 元計算,每年可節省約 2,700 至 3,600 元。
然而,以 200 萬元的初期投資成本來看,回收期間將長達 15 至 20 年。市場分析師表示,除非「未來節能的效益」能被精確計算並大於「初期增加的房價」,否則要將「成本」轉化為消費者認同的「價值」,推動上將面臨極大阻力。
內政部長劉世芳強調,推動近零碳建築政策的核心願景,是為了強化國土韌性、因應氣候變遷,並確保災時的基本電力供應,立意良善;建研所所長王榮進表示,除屋頂型光電外,正推動「立面式太陽光電」為新一波重點,並開發出具美觀與防光害的彩繪型光電板,未來若法制化強行上路,短期內對房價的衝擊已可預見
「淨零建築」的時代已強制開啟,但政府在推動環保的同時,如何避免助漲房價、加重民眾負擔,或提供足夠的配套措施以平衡市場衝擊,將是政策上路後必須立刻面對的考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