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價壓垮年輕人 內政部擬混搭「地上權社宅」

房價租金漲不停,年輕人只能望屋興嘆?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認為政策忽略了年輕人對「可負擔住宅」的渴望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房價居高不下,租金也連創新高,年輕世代的居住壓力已成國安問題。國民黨立委牛煦庭今(5)日於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質詢,直指當前住宅政策過度集中「社會福利」,忽略了年輕人對「可負擔住宅」的渴望。對此,國土署長吳欣修回應,未來社會住宅興建,已研議將「設定地上權」與社宅混合搭配的模式,作為住宅政策的創新方向,作為解決年輕世代居住壓力的解方之一,目前也在研擬中。
牛煦庭指出,內政部定義我國住宅政策以「社會福利」為核心,透過社會住宅展現照顧弱勢精神,但年輕人不婚不生的主要壓力仍是房價與房貸負擔過高,直指居住負擔沉重, 9 月住宅租金指數達 109.27,年增 2.14 %,已連 7 個月站上 108 高點;而今年第 1 季全國平均房貸負擔率更高達 44.53 %,六都平均更是突破 50 % 來到 50.88 %。
牛煦庭表示,依世界銀行標準,房貸負擔率超過 30 % 即屬不合理,六都民眾的壓力顯然已瀕臨極限,這也是年輕人不婚不生的主因,呼籲中央政策應從社福導向邁向「可負擔住宅」模式。
針對牛煦庭提出新加坡 HDB 組屋(僅地上權、5 年閉鎖期)的成功經驗。吳欣修回應,兩國國情不同,新加坡擁有 97 % 國有地,且自 1965 年起長期推動,台灣國有地有限,且社宅推動僅十餘年,短期難達相同規模。
吳欣修強調,台灣近年房市供給量大,未來空屋率恐升高,政策將從減碳與活化角度出發,鼓勵更多空屋釋出作租屋使用;在直接興辦社宅部分,除了研議地上權混合模式,也會考慮引入 BOT 概念讓民間參與興辦經營。
內政部長劉世芳補充,目前整體的社會住宅興建計畫仍在檢討中,除了土地與資金來源,現在還必須納入氣候變遷與永續建築等新變數,可能對興建方式與進度帶來調整;至於地方政府已拋出「可負擔住宅」構想,吳欣修說,設定地上權住宅就是可負擔項目之一,中央會尊重如桃園、彰化等地方政府的創新做法。
但他也坦言,政策推動的關鍵,仍在於能否突破《民法》、《土地法》對於土地出售後收回的相關限制,這將是後續考量的重點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