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據看房市「真的降溫了」 建築貸款九年首見負成長

數據看房市「真的降溫了」,全台待售新成屋突破11萬戶。(圖/記者莊亞築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莊亞築/台中報導
台灣房市真的在轉冷!根據最新統計,截至113年第四季,全台待售新成屋已突破11萬戶,創下歷史新高,這代表市場上的供給越來越多,房子賣不完、庫存壓力變大,另一方面,銀行對建商和購屋族的放款也越來越保守,貸款成數下調、利率偏高,讓成交量持續縮水,從六都到新竹,不論是預售屋、中古屋還是新成屋,成交量幾乎全面下滑,買氣明顯降溫。
中央銀行最新數據更顯示,建築貸款年增率已連三個月下滑、年減0.37%,這是近九年來首度出現負成長,回顧疫情期間,市場資金氾濫,建築貸款年增率在110年初曾衝上21.73%的高點,創下近年紀錄,如今跌破零軸,顯示房市已從過熱走向緊縮,建商的資金壓力也越來越重。

近九年建築與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年增率變化(資料來源:中央銀行)
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協理陳孟筠指出,目前房市已進入「供給過剩、買氣不足」的調整期。雖然多數建商還撐得住,但若市場疲弱再拖長,恐怕會出現結構性風險。她說,現在成屋越蓋越多、賣得卻慢,建商為了回收資金,不得不降價或推促銷,市場價格若再鬆動,信心會更弱,形成「價格跌、買氣冷」的惡性循環。
交屋潮同樣帶來資金壓力,新案陸續完工但買盤不足,建商現金流卡住,房仲、地政士、金融等相關業務量也跟著下滑,下游營造、建材、裝修業者則可能面臨付款延遲或合約取消,整個內需市場的動能被拖慢。
陳孟筠提醒,這波房市降溫不只影響市場交易,也可能影響地方政府財政。成交量減少、價格走弱,會讓房屋稅、契稅、土地增值稅、房地合一稅等收入變少,地方政府財源收縮,公共建設經費勢必跟著縮水,道路改善、公園整建、社區更新都可能延宕,進而形成「房市冷→稅收少→建設慢→吸引力降」的連鎖效應。
她認為,目前雖未到全面危機,但若國際經濟惡化或金融政策再收緊,風險會擴散得更快。建商倒閉、工程停擺、建材價格急跌都有可能出現。
她建議,政府應及早調整稅制與金融政策,穩定市場資金流;建築與裝修業者也該提前準備,強化財務體質、分散業務重心,轉往都更、危老、公共建設或高質感裝修等相對穩定的領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