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外環四期爭議燒!自救會憂海安路匝道影響學童質疑環評瑕疵!

交通改善為區域帶來居住紅利,但隨著第四期路段南移至人口密集區,發展與居住之間的矛盾,也悄然浮現。(圖/記者蘇茵慧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蘇茵慧/台南報導
連接南科與市區的北外環道路,為台南近年來道路的重要發展,被視為提升外圍區域通勤效率的重要道路工程,更牽動了沿線房市的變化。目前「台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」一、三期已經開發完成,二期正在施工中,最後收尾段四期則爭議延燒,中華北路沿線居民組成「反北外環偷渡南移自救會」,並掛起抗議布條。
自救會指出:「我們不是反對建設,而是希望決策能透明、程序要公正。」發起人黃貴美提到,成員中有許多人住在中華北路一段附近的住宅區,根據最新路線圖,高架橋橋身距離成員家中、打開窗戶僅九公尺。

中華北路一段商家與住宅掛起抗議白布條,希望能正視南移對社區造成的影響。(圖/記者蘇茵慧)
而抗議民眾提到,直到9月5日公聽會當天,才得知北外環四期的實際規劃:「公告只寄給被徵收地主,周邊住戶完全沒收到通知」,因此當居民親眼看到路線圖時,才驚覺橋墩就設在道路上,「這裡不是空地,是幾百戶的家。」
除此之外,黃貴美更表示,北外環四期規畫有海安路匝道,勢必帶來更大量的車潮,而此海安路匝道臨近文元國小,上下學期間有兩千多名的學童,又該怎麼確保這些孩子的通學安全?就像蝴蝶效應般,不應該只關注在北外環四期的優勢,而忘了未來將產生的各種噪音、廢氣與安全問題。
反對居民指出,北外環四期的交通效益並不明顯,根據他們自發的通勤實測,現有平面道路與預計高架通行的時間差僅約五分鐘,黃貴美提到:「真正塞車的是六甲頂、南科路段,不是這裡。這條路將變成盲腸,沒幫到整體交通。」
自救會同時質疑,市府以節省成本為由將路線南移,避開需大量徵收的北岸區段,卻將高架橋壓進居民社區。北邊要拆250戶太貴,就改南邊,這樣的「便宜方案」是以人民健康換來的,且在環評報告書中,並沒有看到針對當地居民的問卷內容,相當不透明。
對於外界質疑,台南市政府工務局回應指出,北外環第四期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早於108年5月31日,經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47次會議審議通過,程序符合法規。
工務局說明,空氣品質監測位置係依距離北外環工程300公尺內之敏感受體設置,噪音與振動監測則涵蓋50公尺內醫院、145公尺內學校及大和路旁住宅等代表性點位。調查均依《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》辦理,公聽會紀錄與民意問卷分析均可於環評書件查核。
該局表示,後續在施工前、施工期間與營運階段,將依核定環評書持續辦理環境監測,執行降噪、空污防制及減輕不良影響措施,確保民眾居住品質。
目前北外環第一期與第三期已通車,第二期工程預計115年底至116年中完工,第四期將銜接北區,串聯南科、安南與中西區交通,預期完工後可改善市區往返國道一號的流量。
北外環除了交通意義外,也可能帶來新的都市邊界重塑,不過,城市建設的公共利益與居民的憂心該如何平衡,加上四期進入都市住宅密集區,高架化後產生噪音與視覺屏障,恐亦將造成居住價值落差。
北外環四期相關資料
◆臺南都會區北外環道路第4期新建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 第1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