嗅到風向? 壽險大戶砸 71 億重返台北房市
風向變了!當市場還在觀望,嗅覺敏銳的壽險大戶已悄悄進場,鎖定台北市核心資產,為龐大資金尋找最穩固的避風港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市場最敏銳的資金回來了!過去幾年因法規與利率因素,在商用不動產市場相對保守的壽險業,今年竟悄悄重返舞台,截至 9 月止,已砸下超過 71 億元資金掃貨,且投資目標 100% 鎖定台北市!這批被視為「聰明錢」的保險資金,選擇在此刻進場,背後究竟是看好市場未來,還是單純尋找資金避風港?其精準的佈局策略,已成為判斷市場風向的重要指標。
今年以來,全球金融市場在關稅戰、地緣政治等多重變數下混沌不明,相較於波動劇烈的股市與債市,具備穩定現金流與長期增值潛力的不動產,再度成為大型機構法人的避險首選。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總經理林三智觀察,壽險資金回籠,是支撐今年商用市場總額突破千億的第三大核心驅動引擎。這股買盤雖然在總量上不及科技業自用需求,但其指標性意義卻不容小覷,尤其「獨鍾台北」的現象,更凸顯了首都核心資產無可取代的保值與避險價值。從投資標的來看,壽險業的佈局策略相當多元且精準。例如,富邦人壽以 28 億元買下西門町的星聚點 KTV 台北旗艦館全棟,著眼的正是其位處觀光人潮核心、未來具備改建或長期穩定收租的龐大潛力;台灣產物保險則以 20 億元入手大同區全棟辦公大樓,看中的是老城區都市更新與區域轉型的發展前景;而台灣人壽則以約 15 億元取得內湖安康段的全棟廠辦,顯然是為了搭上 AI 科技產業擴張的順風車。
這些案例顯示,壽險業者並非盲目撒錢,而是經過精密計算。他們所選擇的標的,無論是商場、舊辦公樓或科技廠辦,共通點都是位處台北市的關鍵區位,且具備「可被活化」的特質。對壽險公司而言,這些資產不僅能帶來穩定的租金收益率,以符合金管會的最低投報率要求,更重要的是,在未來市場時機成熟時,可透過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等方式,進一步創造更高的資產價值。這種「進可攻、退可守」的投資策略,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的當下,無疑是最穩健的選擇。壽險資金的重返,也為市場注入了一股強心針。一方面,他們的進場為商用不動產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,特別是對於那些有意活化資產的賣方,提供了重要的承接買盤;另一方面,壽險業對台北市核心資產的青睞,也再度確立了「Location, Location, Location」的黃金法則,鞏固了市場對於精華區不動產價值的信心。
相較於自用型買家追逐的擴廠與升級需求,壽險業的投資更偏向長期財務規劃與風險控管。他們的回歸,意味著在專業投資機構眼中,台北市商用不動產的風險與回報已達到一個具吸引力的平衡點。隨著年底接近,市場預期在投資績效的壓力下,不排除有更多壽險公司或金融機構會加速評估腳步,尋找合適的標的進行佈局,為今年已然火熱的商用不動產市場再添一把柴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