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「建築業非火車頭」惹議 業界指低估貢獻

央行「建築業非火車頭」惹議 業界指低估貢獻

央行「建築業非火車頭」惹議 業界指低估貢獻

0922-3-1.JPG

建築業究竟是不是火車頭工業,業界、學界提出真是數字反駁央行說法.(圖/記者莊亞築攝)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莊亞築/台中報導


央行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後指出,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有限,就業人口占比偏低,引發產業反彈,業界普遍認為,建築業真正價值在於龐大的乘數效應與關聯效應,央行拿出的數據是明顯低估,呼籲政府「該打的是房價,而不是從業人員的士氣。」


央行數據顯示,2024 年經濟成長率預估 4.84%,其中營建工程業僅貢獻 0.07 個百分點,不動產業 0.06 個百分點,遠低於製造業的 2.68 個百分點,以此認為建築業對經濟成長貢獻有限,另根據 MIC AISP 的《2024年台灣營建業雲端化投資觀測》,營建工程業近年估算約占 GDP 2%~3%,雖然比例看似不高,但專家認為若加計上下游材料、金融與服務環節,整體經濟與就業貢獻將遠超央行統計所呈現。


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王至亮認為,單以營造工人比例判斷產業地位過於狹隘,建築業真正價值在於龐大的乘數效應與關聯效應,「營建業如果加總上游原料、下游裝修與服務,直接就業人口有 120 至 150 萬人,間接就業更超過 60 萬,整體產業鏈可能突破 200 萬。」


他指出,建築業不僅牽動水泥、鋼筋、玻璃、家具、家電等民生產業,也是地方政府稅收主力,涉及土地增值稅、契稅、房屋稅、營所稅與房地合一稅等多層稅負。


王至亮進一步表示,政府金融政策應區分「投機炒作」與「產業發展」,避免一刀切壓抑建築投資,否則將削弱經濟成長的關鍵動能,「製造業驅動外需,建築業則穩固內需,兩者互補才是真正的雙火車頭。」


同時,學界也提出質疑,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楊祥銘認為,央行數據低估了實際從業人口,未完全涵蓋房仲、裝修與周邊服務業,實際規模應達 150 萬人左右。


他建議,若要真正解決房價問題,政府應從供給面著手,例如釋出抵費地興建勞工宅,鎖定年輕族群購屋需求,以達居住正義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