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總裁:預售屋成數差超過3成可解約 不動產全聯會:政策一刀切、望苦民所苦
不動產全聯會指出,民眾難以理解一刀切式的政策,造成資金突然出現嚴重缺口。(圖/記者洪麗馨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洪麗馨/台北報導
央行總裁楊金龍今(18)日在第3季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上表示,房市管制未鬆綁,主要是銀行不動產集中度並未大幅下降,尤其公股八大行庫反而是增加,因新青安貸款案件較多,不動產集中度下降速度緩慢,排撥的問題會給予協助。
楊金龍表示,接下來也會密切注意新青安排除銀行水位後的影響。對於民眾反映買預售屋承諾的貸款成數,最後銀行實際給的成數有落差,楊金龍解釋,預售屋跟購屋貸款契約是兩種不同契約,若貸款成數不足,建商口頭承諾的成數跟銀行預期不同,若因不可歸責的原因,差額30%以上,買方可以解除契約,不可收違約金。
中華民國不動產建築開發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強調,「在預售時並無房貸契約存在,該時並無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存在。到了房屋興建完成、交屋時,竟須適用非簽約當時所得預料的重大貸款條件改變,產生很大交易糾紛與民怨。」
他說,民眾難以理解一刀切式的政策,造成資金突然出現嚴重缺口。讓經濟活動、人民資金規劃,具有預見性,應該是政府施政最起碼的原則。
楊金龍也進一步說明,所謂不可歸責於雙方的原因,指的是之前沒有信用管制,建商說貸款成數會高,結果選擇性信用管制下去,他沒辦法達到期望的成數,這就是不可歸責於雙方的原因。
至於調降存款準備率並無法解決排撥的問題,但關於市場反應購置預售案,交屋時漲過豪宅線的貸款成數問題,則是要回歸到契約規定,若是不可歸咎於買賣雙方,可以主張解約或分期付款。
楊玉全指出,去年調升2次存款準備率,市場抽走3000億資金,這次沒有降低存款存備率,水龍頭的水源一樣不夠、高價住宅一樣用十幾年前的標準,即使首購也造成傷害,問題一樣存在。
另就換屋族群來說,雖先前央行針對「先買後賣」的換屋族群,切結1年的售屋期限延長至18個月。楊玉全認為,對於借款人違反切結事項將產生諸多不利違約效果,銀行勢必將耗費稽查成本,以及處理隨之產生的訟爭,故雖有用切結方式的過渡作法,銀行仍不願貸款予該類換屋民眾,造成自住民眾換屋貸款仍受2戶以上之管制內容。而且原舊屋可能根本沒有市場性,18個月也賣不掉。
至於面對現在的交屋潮部分,央行資料推估,根據實價登錄預售屋成交建案資料,預計於本年完工交屋者約13.5萬宅,其中下半年完工者約6.9萬宅;假 設上半年完工者均已完成分戶貸款作業,且下半年完工之分戶購屋貸款(本文推估總成交金額約6,789億元)平均貸款成數為7成,則貸款需求約4,752億元。
15家本國銀行預計可承作4,757億元,加上其他銀行、基層金融機構及壽險公司均可承作房貸,全體金融機構之資金動能,尚足以支應本年下半年預售屋分戶貸款資金之需求。
楊玉全強調,預計今年取得使用執照的戶數約15萬戶,是歷年來最大的交屋量,主要都是配合政府都更危老政策而來。「民眾貸款極度困難,甚至走入地下錢莊,希望央行還是要能體諒民眾疾苦。」
至於房貸還是維持第七波信用管制與銀行自主管理的環境不變,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則表示,房市還是會維持盤整格局,換屋族貸款還是相對困難,但首購政策相對支持,自用當道格局不變,年底也是銀行自主實施屆滿一年,到時候政策方向會更清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