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浪潮下的商辦大風吹 科技巨頭搶地擴廠 傳產賣樓換現金求轉型
錢都流到哪了?科技業手捧現金瘋狂擴張,傳產則在轉型壓力下賣樓求生,AI 正無聲地重塑台灣產業地圖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台灣商用不動產市場正上演一場「大風吹」!截至今年 9 月 10 日,上市櫃法人交易總額已飆破千億大關,來到 1038 億元的驚人數字,一邊是高階科技業挾帶 AI 熱潮瘋狂砸錢擴廠,另一邊卻是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壓力,選擇出售不動產換取現金,呈現兩極化的市場溫度。
這股強勁的「資產換手」趨勢,改變台灣產業結構的劇烈變遷,更讓商用不動產市場 M 型化現象愈發明顯。根據信義全球資產公司最新統計,今年市場交易格局由工業地產獨占鰲頭,交易量高達 600 億元,佔比近六成(58%),背後最大的推手,正是強勁的產業自用需求。
數據顯示,高達 81% 的交易來自企業自用,其中又以科技業的擴張動能最為猛烈,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 AI 技術爆發的雙重驅動下,以半導體、伺服器、電子零組件為核心的科技大廠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道在全台獵地,指標性案例包括記憶體大廠美光(Micron)持續加碼投資,AI 伺服器電源供應商龍頭台達電,以及封測龍頭日月光等,皆不惜斥下重金購置廠房與土地,為的就是在這波關鍵的產業革命中搶佔有利位置,擴廠剛性需求,也讓特定區域的地產價值水漲船高,其中桃園地區更以其鄰近機場、港口的交通優勢與完整的產業聚落,吸引了高達 370 億元的資金進駐,穩居企業擴廠首選熱區。
信義全球資產公司總經理林三智分析,由科技業主導的自用買盤,是支撐今年千億市場的三大核心驅動力之首。AI 不僅是口號,更已轉化為實際的廠房、產線與辦公空間需求,在科技業高歌猛進的同時,市場的另一端卻是另一番光景,許多傳統產業,包含製造、紡織、食品等,正因應全球經濟情勢不明、關稅戰衝擊以及自身數位轉型需求,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與升級壓力,對企業而言,過去持有的廠房、土地等不動產,反而成為了活化資金、力求轉骨再造的關鍵籌碼,陸續出現傳產業者釋出位於都會區精華地段的舊廠或總部大樓,目的就是為了「賣樓換現金」,將資金重新投入到新技術研發、產線自動化或品牌轉型等核心業務上,一賣一買之間,除了資產的轉移,更是台灣產業新舊動能的世代交替,清楚描繪出 M 型化浪潮下,贏家與追趕者在不動產策略上的鮮明對比。
相較於工業地產的火熱,辦公室與商場店面市場則呈現「穩定」與「回溫」的態勢,辦公室交易額為 311 億元(佔 30%),商場店面則有 127 億元(佔 12%)。林三智分析,市場普遍預期第四季「資產活化」依舊是交易主旋律,隨著年底銷售旺季到來,預計將有更多面臨轉型壓力的企業釋出手中資產,而口袋滿滿的自用型買家也將持續在市場上尋找合適標的。
這場由 AI 掀起的產業版圖重劃,正深刻地反映在每一筆土地與建物的交易上,預示著未來幾年,台灣商用不動產市場的樣貌將會持續因此而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