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送暖僅搔癢 換屋族貸款卡關在銀行非期限
央行開了一扇窗,想讓陽光照進換屋族的困境;但若銀行不願拉開窗簾,屋內依舊感受不到那份溫暖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中央銀行今日宣布放寬換屋族信用管制,將出售舊屋的期限由 1 年延長至 18 個月,雖被視為政策善意,但在第一線房仲業者眼中,卻是「搔癢搔不到癢處」,市場的真正痛點,從來都不是那 12 個月的期限壓力,而是換屋族在銀行端所面臨的「貸款高牆」,央行這次的調整,對於絕大多數卡關的換屋客群而言,恐怕只是一張「看得到,卻未必吃得到」的空頭支票。
房仲業者認為,央行誤判了換屋族在市場上的真正困境,央行基於「房市降溫、交易時間拉長」而延長期限,立意良善;然而,對於每天在為客戶處理貸款的房仲業者來說,問題的根源不在於「時間」,而在於「資金」,銀行在選擇性信用管制的框架下,整體可貸放額度(俗稱水位)本就受限,使得銀行在承作貸款時,態度趨於保守。
房仲業者點出市場上更殘酷的現實,銀行寧可擁抱首購族。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引述央行數據指出,過去兩年,每月實際與銀行簽訂換屋切結的案件不到 100 件,真正採用的換屋族僅是極少數,雖然延長至 18 個月能讓這些少數人鬆一口氣,但關鍵問題是「銀行可放款的資金有限,優先承作首購」的策略並未改變,換屋族的貸款申請,在銀行內部評分排序上,本就處於相對弱勢。
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則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安慰劑,央行此舉像是「順應民意,略表心意」的安撫動作,即便切結書期限放寬,但銀行面臨的「緊縮水位、放款集中度困境」依然存在,銀行處理換屋切結案件,需要額外付出稽查成本,並承擔後續的潛在爭議,在商言商,自然會將資源配置給風險更低、程序更單純的申貸者;因此,銀行對換屋族的房貸態度不會因調整而有實質轉變,政策對市況影響極其有限。
對房仲業者而言,客戶換屋卡關的劇本通常是,看中了新房,但舊屋的買家貸款審核緩慢,或是自己的第二戶貸款根本不被銀行青睞。這當中,幾乎沒有人是因為「差幾個月賣不掉舊屋」而導致違約,絕大多數都是卡在銀行不願承作或是貸款成數過低的第一關。
央行的政策調整,雖為市場帶來一絲暖意,卻未能解決根本的融資渠道阻塞問題,在銀行端「晴天收傘、雨天更收傘」的現實下,除非能有效提高銀行的放款意願與額度,否則換屋族眼前的這道高牆,依舊難以跨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