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子島協議價購啟動 市府「市價」誠意解半世紀開發僵局?

社子島協議價購啟動 市府「市價」誠意解半世紀開發僵局?

社子島協議價購啟動 市府「市價」誠意解半世紀開發僵局?

社子島協議價購啟動   市府「市價」誠意解半世紀開發僵局?

市府的開發願景圖,擘劃了社子島現代化的未來;但在地老舊的房舍與聚落,承載的是數代人的記憶與情感,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,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智慧。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延宕逾半世紀的社子島開發案,在今(8)日正式進入實質性的土地協議價購程序,臺北市政府一連將舉辦 36 場說明會,向土地所有權人闡明以「市價」進行協議價購的方案。市府強調,今天這場協議為法定必要程序,在保障地主權益,並展現推動開發的決心;然而,看似依法合規的價購會議,背後卻隱藏著環評訴訟未定、居民意見分歧,以及對「市價」定義的根本不信任等深層矛盾,市府端出的「協議」橄欖枝,究竟是解開數十年禁建枷鎖的鑰匙,還是另一場強制徵收的前奏,正嚴峻考驗著所有關係人的智慧。


社子島開發案核心盲點在於,市府在環評結論遭行政法院撤銷、全案仍在訴訟的狀態下,啟動具法律效力的土地取得程序,引發了「程序正義」的重大質疑。市府雖主張「判決定讞前環評結論仍為有效」,但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卻認為,此舉無疑是無視司法判決,強行推進開發的霸道行為。這種在法律爭議中搶進度的作法,不僅未能建立互信,反而加劇了雙方的對立,使得「協議」的美意在起跑點上就已蒙上陰影。


從地主的角度分析,市府提出的協議價購方案,看似充滿誘因。根據市府簡報,價購價格將委由不動產估價師依市場正常交易價格查定,一改過去以公告土地現值加成補償的舊制。市府更承諾,倘若未來區段徵收的補償市價高於協議價購價格,將會補足差額,確保地主權益不受損。對長年忍受禁建之苦、房舍老舊、公共設施匱乏的居民而言,能以市價將土地售予政府,無疑是改善生活的契機。同意協議價購,代表能提早確定收益,免去後續徵收程序的不確定性。


然而,從反對開發的居民與市場觀察者的角度來看,這份協議卻充滿了陷阱。首先,「市價」的認定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「?」,社子島長年禁建,缺乏正常的市場交易案例,估價師如何訂定出一個公平、被普遍接受的「市場正常交易價格」,本身就極具挑戰性;其次,協議價購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區段徵收鋪路,一旦地主選擇不參與或協議不成,最終仍將面臨強制徵收的命運,對世代居住於此的居民而言,他們要的並非金錢補償,而是保有家園的權利,這種「先禮後兵」的作法,在他們眼中,只是包著糖衣的土地掠奪。


更深層的問題在於,社子島的未來想像,始終存在巨大的分歧,市府的開發藍圖,期望透過區段徵收,闢建公共設施、完善堤防、促進土地合理使用,將社子島打造成一個具備科技產業、商業機能與優質住宅的現代化地區;但反對方則認為,這種剷平式的開發,將徹底摧毀社子島現有的社會網絡與生態紋理,他們主張應有更符合在地需求、衝擊更低的發展模式,而非複製另一個充斥高樓的都會區。


市府設定的協議價購同意書繳交期限為 114 年 12 月 31 日,成了雙方角力的重要時間點,對市府而言,同意價購的比例,將是其向中央政府申請核准區段徵收計畫的重要民意基礎,而對反對方來說,這段時間則是他們集結力量,持續向市府施壓、爭取更多認同的關鍵期。社子島的未來,就在這一紙同意書的拉鋸之間,顯得格外詭譎與不確定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