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震活躍期來襲!專家:規模8強震台灣建築恐難承受
台灣目前房屋耐震力普遍不足,屋齡30年以上不耐震老舊建築佔住宅存量過半。(圖/記者洪麗馨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洪麗馨/台北報導
全球今年規模 6 到 7 的強震頻繁發生,地震專家認為全世界可能已邁入「地震活躍期」。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就於日前提醒,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,預估未來全球規模8以上的地震會比前幾年更頻繁,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則指出,台灣未來50年有高達99%機率會會發生6.5級以上地震,大於7.0規模有54%,但不會有8級以上地震。
台灣位處地震帶,921地震後,為了提升台灣民眾的居住安全,台灣的建築法規有了大幅修改,不過如此足以對抗未來可能出現的強震嗎?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,規模8強震傷殺力大,現有台灣建築很難抵抗,若發生恐有大災難。「台灣目前房屋耐震力普遍不足,屋齡30年以上不耐震老舊建築佔住宅存量過半,首都台北更是超過七成,只要大地震來了,風險都相當大。」
劉永昌指出,台灣因位於歐亞板塊交界處,大地震發生機會高,同時正面臨「大量老屋不耐震」、「新屋耐震性能標準不夠高」與「新耐震技術導入緩慢」的三大困境,面對芮氏規模6-7強震,就可能出現大量傷亡。
921大地震後,政府意識到既有耐震規範與執行、監督存在的不足,曾大幅修正了建築耐震法規來提升建築安全標準,使法規更精準切合台灣各地需求。如2003年開始實施的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》強化梁柱結構的鋼筋綁紮工法,將箍筋的彎鉤角度從90度改為135度。
2006年生效的《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》更將全台的斷層帶、地盤類別納入考量,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質狀況,制定更細緻的耐震標準,也讓2003年或2006年後取得建築執照的新建建築,其抗震能力較921地震前興建的建築更為完備。
不過,劉永昌認為,即便有修法,目前台灣對新屋耐震標準與耐震技術引用,應該仍不太夠,更遠落後同為地震國的日本。
他舉例,日本早已立法要求建物耐0.4G強震,而台灣921地震後修法,人口集中、傷亡風險大的雙北卻僅要求耐0.24G強震即可,如此遇到強震,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。
再者,台灣建築觀念與技術落後,高CP值耐震工法導入速度太慢。日本為因應大地震頻率高與高營建成本的困境,早已不再應用台灣目前的傳統增加水泥磅數、鋼筋用量的「剛性抗震」的工法來對抗地震,而改以柔性抗震思維,利用半剛接、制震、隔震等,來提升建物的耐震性能、節省成本與減少碳排放量。但目前在台灣除制震、隔震等柔性抗震技術還會應用在少數豪宅案上外,一般住宅根本很難見到有高耐震性能的狀況。
劉永昌提到,目前在日本「半剛接產品」,因成本最省、耐震性能提升幅度大,每坪成本只要增加0.5萬~2萬,就可以讓建物擁有媲美核電廠等級、耐0.4G強震的耐震性能,成本增加狀況更遠低於傳統剛性抗震、隔震、制震等工法。
劉永昌不諱言指出,台灣市場對新工法,常有不熟悉、不清楚、不敢當先行者等因素,導致新技術產品導入速度緩慢。不過,因目前市場耐震宅需求明顯提升,估計將有助於新耐震技術的導入。另外,面對地震活躍期來臨,建議政府除對現有老屋的更新與耐震補強加速推動外,新建物耐震標準提升的立法與耐震技術產品的扶植、推廣也都有其必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