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才是八大行庫真主子? 金管會一場為政治拆彈的房貸大戲

誰才是八大行庫真主子? 金管會一場為政治拆彈的房貸大戲

誰才是八大行庫真主子? 金管會一場為政治拆彈的房貸大戲

誰才是八大行庫真主子?  金管會一場為政治拆彈的房貸大戲

金管會召集八大行庫開會,意圖化解房貸緊縮問題,但專家直指其權責有限,若無掌握公股行庫人事權的財政部出面,實質效果恐將十分有限。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日前緊急召集八大公股行庫「喝咖啡」,要求銀行支持首購與自住族的房貸需求,此舉被市場解讀為政府出手化解房貸授信緊縮的危機。然而,市場的「盲點」在於,這場看似雷厲風行的會議,更像是一場為高層拆解民怨引信的政治大戲。真正的問題核心是:金管會從來就不是八大行庫的「真主子」,在缺乏直屬上級——財政部的明確指令下,這場會議的實質效力,恐怕僅止於安撫市場的預期心理。


近期房市因交易量急凍、銀行嚴控放貸,引發市場對流動性危機的恐慌。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句「希望行庫水龍頭開大」將壓力直接給到了金融監管單位。金管會為此公開對外釋放「支持首購」的政策善意,試圖為市場注入信心,表面上,金管會已善盡監理職責,回應了行政系統的期待與民意,然而,若深知台灣公股行庫的治理結構,便會發現金管會的角色,更像是一個沒有指揮權的「指導單位」。


有專家表示,外界似乎忘記了公股行庫的治理核心在於財政部,而非金管會,真正能左右行庫授信政策的,是掌握其人事與預算大權的財政部。專家認為,若政府高層有貫徹放款的決心,應會由行政院直接下令財政部,要求公股行庫提出具體方案,甚至不惜動用人事權來確保政策執行。


如今由金管會出面進行「道德勸說」,被解讀為,決策層意在安撫民意,但無意真正改變現有的金融監管框架,政治表態的意義大於實質,反映出,政府高層或許只想在不破壞現有金融監管框架(銀行法72-2條與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)的前提下,做出一個安撫民意的姿態。


若真的逼迫財政部下令強行放款,一旦未來房市反轉、呆帳激增,政治責任將由財政部乃至整個行政院承擔,這顯然是決策者不願看見的局面。因此,由金管會出面,既能對外界有所交代,也能將政策的實質影響,控制在最小範圍內,避免金融體系承擔過度風險。


這場由金管會主導的公布,其政治意義遠大於金融實質意義,它成功地將一個棘手的金融問題,轉化為一場展現政府積極作為的公關操作,對於真正期待貸款鬆綁的民眾而言,與其觀察金管會開了什麼會,不如關注財政部長的下一個動作,那才是判斷政府真實意圖的唯一風向標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