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貸管制爆「肥政府」爭議? 央行深夜提數據反擊

房貸管制爆「肥政府」爭議? 央行深夜提數據反擊

房貸管制爆「肥政府」爭議? 央行深夜提數據反擊

房貸管制爆「肥政府」爭議? 央行深夜提數據反擊

面對房貸管制引發「肥政府、瘦民眾」的批評,中央銀行深夜發稿,引用五大銀行放款數據反駁,強調對個人與民營企業的放款增額,遠大於政府及公營事業。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中央銀行的房市信用管制,在成功讓市場降溫的同時,卻引發了「肥政府、瘦民眾」的意外批評。有金融圈人士指出,央行要求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,可能導致銀行將資金更多、更便宜地貸給風險較低的地方政府或公營事業,從而排擠到一般民眾與企業的貸款資源。中央銀行發布新聞稿,引用多項數據強力反擊,強調相關說法「與事實不符」。


「肥政府、瘦民眾」一詞其背後邏輯在於,市場認為當銀行面臨不動產放款的「總量管制」壓力時,為了在符合規範下維持業務,可能會更傾向於承做授信風險極低的政府或公營事業貸款,甚至可能提供更優惠的利率,這種潛在的資源排擠效應,被解讀為在政策引導下,資金「棄民企、保官股」,最終形成「政府單位更容易借錢、民眾借貸卻更困難」的局面。


面對這項質疑,央行直接攤開數據自清。央行指出,自去年 (113 年) 8 月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以來,五大銀行新承做給地方政府及公營事業的放款加權平均利率,並未出現媒體所指稱的直線下降,僅在小幅區間內波動,駁斥了政府能用更低利率借到更多錢的說法。


央行提出的第二項數據則更具說服力。統計從去年 8 月底至今年 7 月底,全體銀行的放款總額增加了 2.4 兆元,其中,個人放款(主要為房貸)增加了 1.5 兆元,民營企業放款也增加了 8,408 億元。相較之下,公營事業及政府部門的放款,分別僅增加 794 億元及 72 億元。央行強調,從增額來看,信用資源主要仍流向個人與民營企業,遠高於政府部門,因此並無「肥政府、瘦民眾」的情況。


針對外界揣測央行可能在 9 月的理監事會議上,將「都更危老」相關房貸排除在不動產貸款的風險計算範圍之外,央行也藉此機會一併澄清。央行表示,此說法純屬臆測,並強調若將相關貸款排除,將無法真實反映信用資源的流向與授信風險的全貌,恐有失其監控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原意。


儘管央行提出了強有力的數據來反駁此次爭議,但「肥政府、瘦民眾」的論點也反映出在政策緊縮的大環境下,民眾對於金融資源分配與自身權益的深層焦慮,因此,央行在維持總體金融穩定,以及回應民眾個體感受之間,將繼續面臨極大的挑戰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