租補美意走樣 3.6萬戶溢領 詐騙蟑螂現形

行政院 300 億租金補貼雖便民,卻因門檻寬鬆引發詐領爭議,政策美意與防弊機制面臨兩難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行政院為全台百萬租屋族祭出 300 億擴大租金補貼專案,原是減輕民眾負擔的美意,沒想到申請條件放寬後,卻衍生出嚴重的詐領與溢領亂象。根據內政部最新報告,截至今年 3 月底,竟有高達 3.6 萬戶溢領補貼,其中更涉及 446 件蓄意詐領,目前已有 59 件移送檢調單位偵辦,政策漏洞顯然已成為有心人士的提款機。
面對外界質疑,內政部國土署副署長徐燕興表示,政府的後端查核機制並未失靈,勾稽就會勾稽到,所以系統都有勾稽到。官方解釋,多數溢領案件屬於申請人資格變動,例如在補貼期間購屋、受贈房產,或是婚後配偶持有房屋、租約提前終止等情況,國土署透過資料比對發現後,均會依法追回款項。
但民眾對此看法不一,有申請補助的李先生認為,社會上難免有投機取巧的人,抓到就好;但也有人擔憂,若審查因此變得過於嚴格,反而會讓真正有困難的民眾求助無門。
此次租補亂象的核心問題,在於申請門檻的過度寬鬆。OURs 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直言,與過去最大的不同,就是現在申請不需提供房東資料,這導致有心人士能輕易假冒房客詐領補貼。他分析,詐領樣態包括根本沒有租屋事實、所得超標,甚至是拿親戚朋友的房子偽造租賃關係,雖然詐領案件僅佔溢領總數的 1.2 %,但少數人的不法行為,卻可能排擠掉真正有需求的租客權益。
彭揚凱建議,政府應重新檢討申請條件,至少在資格文件的審查上必須相對嚴格,才能有效防堵漏洞;這場「租補之亂」已清楚揭示,社會福利政策在追求便民與防弊之間,如何拿捏平衡點,成了一道棘手的考題,若無法盡快扎緊制度籬笆,不僅浪費公帑,更傷害了政策本身的正當性與民眾的信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