壽險業投資大轉骨 舊愛商辦掰了改抱新歡

壽險業投資大轉骨 舊愛商辦掰了改抱新歡

壽險業投資大轉骨 舊愛商辦掰了改抱新歡

壽險業投資大轉骨  舊愛商辦掰了改抱新歡

當市場還在追逐蛋黃區的老派浪漫,壽險巨鱷早已換上新裝,悄悄在新藍海中佈局,你看懂了嗎?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投報率太低一直是壽險業心中的痛,悶了這麼久,這群滿手現金的巨鱷們,似乎終於找到一條突圍的康莊大道。過去,它們只愛台北市蛋黃區的 A 級商辦,當個安穩收租的包租公,但現在風向完全變了,舊愛直接變為過去式,它們開始賣掉手上的舊商辦,轉身大舉擁抱廠辦、地上權,甚至是直接買地自己來,這場從被動收租到主動出擊的獵地大戲,正悄悄上演。


這一切的轉變,得從金管會今年 1 月鬆綁最低收益率門檻至 2.545% 說起。政策一開綠燈,壽險業者的資金活水瞬間找到宣洩的出口,資產布局動作頻頻,一場「汰舊換新」的資產大風吹正式啟動。像是新光人壽今年 4 月就以 1.32 億元,乾脆地賣掉位於北市中山區松江路「長江大樓」的部分樓層;明台產險 6 月也跟進,以 1.2 億元處分桃園區的整棟舊樓。


賣掉舊資產的同時,壽險業也沒閒著,反而以前所未見的速度,將資金砸向過去相對冷門,卻更具彈性的「潛力股」。其中,元大人壽堪稱指標,先以 21.9 億元標下美國在台協會(AIT)舊址地上權,再砸 21.77 億元搶下松江路土地地上權,正式宣告地上權產品成為投資新寵。而台灣人壽更是三度出手,豪擲 14.78 億元買下內湖整棟新廠辦;就連南山人壽也南下彰化員林,以 9.6 億元購地,準備部分自用、部分投資開發。


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,商辦一直是保險業者的最愛,但當前房市政策「打住不打商」,熱錢轉進商用不動產,也讓保險業者得以趁機調節資產,將部分已經增值的物件獲利了結,轉向更具「中長期開發型」的產品,例如土地、工業地產和地上權產品,尤其看好產業升級帶動的廠辦、物流倉儲需求,這不僅是為了追求更高報酬,更是分散投資風險的策略。


這股風潮是否意味著壽險業走出困境,又要開始大買特買了?第一建經研究中心副理張菱育觀察,保險業的布局已明顯從雙北的既有商辦,轉向可彈性規劃的土地與整棟廠辦,並鎖定捷運周邊、產業園區等具發展潛力的區位。這類資產未來可自建、整修或回租,投報率有機會拉高至 3% 到 5% 上下,遠比單純坐收租金更具想像空間。


張菱育補充,現在的壽險業者,資金運用方式已經不再滿足於「穩定收租、抗跌保值」,而是更重視如何讓資產能「創造更高報酬」。購買可以新建、整修的整棟大樓或土地,讓資產有更多彈性運用的空間,才能在利率不低的環境下,掌握長期且更優渥的收益機會,壽險業的投資思維已經徹底進化,與其說是走出困境,不如說是學會了在新的規則下,玩一場更高端的資本遊戲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