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貸之亂現曙光? 金管會配合演戲 央行才是真解方
一場房貸之亂,照見了政府部會的矛盾與失能,民眾的希望,如今全繫於央行總裁的一念之間,這道曙光能否真的照亮回家的路?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你沒聽錯,在 2025 年的台灣買房,最荒謬的不是房價,而是你和銀行簽完約、對完保,滿心歡喜準備交屋時,卻被告知「先生,恭喜你,你的貸款核准了,但錢要等到明年農曆年才下得來」,這不是單一個案,而是全台上演的「房貸之亂」現形記。
銀行高層私下透露,在央行嚴格的總量管制下,房貸額度早已「爆掉」,現在申請的民眾,「倘若排隊 3 個月能排到貸款,已經是非常理想的狀況」,這場由政府政策引爆的風暴,正讓無數家庭的成家美夢,卡在「等撥款」這最後一哩路上。
面對排山倒海的民怨,金管會上周四緊急出面,要求各銀行設立「單一申訴窗口」,試圖為這場亂局降溫;然而,在金融圈人士眼裡,這番操作無異於一場公關大戲。多位銀行高層私下坦言,真正的關鍵根本不在申訴窗口,而在於中央銀行的「不動產放款總量管制」,如果總量管制不鬆綁,就算開再多窗口,民眾的申貸案依舊只能排隊,而幕後的主角就是「央行 」。
不過,據金融圈消息指出,眼看民怨即將沸騰,央行內部已著手評估,針對總量管制政策進行「微幅調整」的可行性。其中,可能性最高的解套方案,就是將銀行已經和民眾完成「簽約對保」,只等撥款的案件,豁免在總量管制的計算範圍之外,金融圈人士分析,若能成真,將是房市的及時雨,銀行不必再面對「擠不出部位」的窘境,民眾也可望脫離排隊數月等撥款之苦。
這場房貸之亂,血淋淋地揭示了政府政策「多頭馬車」的失能困境,一邊是金管會面對民怨,只能推出治標不治本的申訴窗口;另一邊卻是央行手握政策天條,導致市場失序,一個攸關民眾居住權益的重大問題,竟演變成部會各自為政、無法協調的鬧劇。
這場政策風暴中,被犧牲的還有產業的公平性,央行若鬆綁,目標也是紓緩民怨,對於在資金壓力下苦苦掙扎的小建商,恐怕只能「自求多福」,而口袋滿滿的大型建商,則依舊能撐著不降價,市場的汰弱留強機制正在加速。
對數以萬計卡在貸款流程中的家庭而言,央行這道可能的彈性調整,無疑是解燃眉之急的甘霖,但對整個國家而言,這場因政策失調而起的風暴,更是一記響亮的警鐘;如果政府的治理永遠是事後補破網,在民怨沸騰後才來思考解方,那麼今日解了房貸之亂,誰能保證,明日不會有另一場無法預料的政策災難,在等著所有國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