限貸令下的真實!建商呼籲第二戶購屋應有更細緻的分類機制

限貸令下的真實!建商呼籲第二戶購屋應有更細緻的分類機制

限貸令下的真實!建商呼籲第二戶購屋應有更細緻的分類機制

第二屋貸款的限制讓房市一片冰凍,即便為了杜絕投機、抑制房價等良好美意,但同時也錯失了有購屋需求的民眾。(圖/記者蘇茵慧)

第二屋貸款的限制讓房市一片冰凍,即便為了杜絕投機、抑制房價等良好美意,但同時也錯失了有購屋需求的民眾。(圖/記者蘇茵慧)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蘇茵慧/台南報導

 

「什麼現在的市場很冷?根本是冷凍!」談起房市現況,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南在地建設公司董事長不諱言,從2024年9月起,央行啟動的新一波限貸令,讓慢慢趨於保守的購屋市場雪上加霜;不只是成交量急凍,連賞屋人潮也大幅減少,他說:「以前每週都開銷售會議,現在兩、三週才開一次,因為根本沒客人。客人不是沒有還款能力,而是貸不到款,在第一關就先被銀行拒於門外。」

 

他指出,近來房市普遍遭遇最大問題不是房價太高,而是「貸不到款」。由於限貸政策幾乎將第二戶以上購屋全面視為投資買盤,使得許多實際有居住換屋需求的民眾,反而被擋在門外。「很多第二戶其實是父母買給子女、或南北兩地的自住需求,並非投資炒作,但現在都被一視同仁對待;更甚者連首購自住客也貸不到款。」

 

而他也提到,限貸政策的出發點值得肯定,但執行上若能更細緻、考量實際居住需求的多元情況,將更有助於讓市場重回健康節奏,總不能央行說可以開門、銀行卻關門,讓換屋族卡在政策與實務之間進退兩難。他建議,應適度放寬對第二戶自住需求者的認定與貸款條件,「一刀切容易造成政策誤傷,真正想買房的人,卻因貸款、利率門檻過高無法圓夢。」

 

建商端的壓力也不容小覷;從缺工導致工期延宕、成本上漲壓縮利潤,再到買方要求嚴格、驗屋流程繁瑣甚至無理,中小建商正面臨多重挑戰。「以透天產品為例,以前10個月到一年就能完工,現在要26個月;過去投報率可達三、四成,現在只剩一成多。」他坦言:「蓋房子幾乎快變成在做慈善。」

 

在買氣疲弱與工期拉長的雙重壓力下,不少本土建商選擇延後推案、甚至出場退市,市場上陸續出現土地釋出潮,但有能力接手的,幾乎都是資金雄厚的上市櫃建商。他觀察,這些建商多半集中在重劃區、交通便利的開發區,反而讓生活機能成熟的舊市區逐漸失去新建案供給。

 

「消費者看似在觀望,但其實選擇越來越少,未來只剩幾家大型建商在撐場,那價格還談得動嗎?」他提醒,當市場集中化愈趨明顯,購屋者不僅難以比價,產品類型與地點選擇也將趨於單一化。

 

回歸本質,這位董事長認為政策應在「打炒房」與「扶實需」間取得平衡。他強調:「我們尊重政府對市場穩定的考量,但希望能針對不同購屋情境,調整貸款制度與限制,給真正有需求的民眾一條活路,也讓中小建商有喘息空間,繼續為城市留下多元的住宅樣貌。」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