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市都更排隊塞爆 AI 審件「三倍速」救援
老舊公寓等都更等到天荒地老?北市府搬出 AI 數位審議當救兵,力拼擺脫卡關惡夢,要讓市民的期待不再落空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你家的老屋都更案申請出去,就石沉大海沒消息了嗎?這恐怕是台北市許多市民的共同心聲,隨著台北市長蔣萬安力推「都更 8 箭」政策,北市都更申請案件量如雪片般飛來,報核案件數是過去 8 年平均的 2.3 倍,龐大的審議壓力讓市府公務體系幾乎被淹沒,為了擺脫卡關惡夢,北市府決定搬救兵,從今年 2 月起正式導入 AI 數位審議,要用科技力為冗長的審查流程按下「快轉鍵」。
面對北市目前積壓在審議流程中、超過 800 件的都更案,傳統的人工紙本作業顯然已不堪負荷;從文件核對、圖資比對到委員會審查,每一步都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,北市府更新處坦言,在有限的人力下,若不進行數位轉型,審議效率將難以提升,市民的等待只會更加漫長,因此,一套三階段的數位轉型計畫應運而生,目標就是將公務員從繁瑣的文書作業中解放出來,加速推動城市再生。
這場數位革命的第一階段已在今年 2 月 10 日啟動,北市府建置了線上申請平台,讓實施者直接在線上登錄資料,正式告別厚重的紙本計畫書,大幅降低了人工核對的錯誤風險,更為後續的 AI 分析建立了完整的案件資料庫,預計在今年底登場的第二階段,將是提升效率的關鍵。
北市府表示,將導入 AI 光學辨識(OCR)技術,這套系統能 24 小時不間斷地自動比對地政謄本與計畫書的產權資料,相較於過去公務員每日 8 小時的人工核對,作業效率直接提升 3 倍,準確率也大幅提高,這就是 AI 技術帶來的最直接優勢。
第三階段,著眼於未來的數位審議工具,現行的 2D 圖面與數據,往往讓民眾與審議委員難以直觀理解,未來市府將研議導入 3D 視覺化模型,讓更新後的建築樣貌、與周遭環境的空間關係一目了然,同時,AI 也將協助審查計畫書內容,自動比對前後版本的差異,標示出修改重點,讓審議委員能更聚焦在關鍵議題上,大幅縮短審查時間,讓人與 AI 協作,發揮最大綜效。
從紙本走向雲端,再從人工進化到 AI 輔助,台北市的都更審議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,這項數位轉型已是勢在必行,不僅是對暴增案量的不得不然,更是市府提升行政效能、回應市民期待的具體承諾,力求讓卡關已久的都市更新,能真正跑出應有的「台北速度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