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打炒房玩真的? 房貸創新高 建商卻縮手了
一手是民眾搶貸的火熱,一手是建商縮手的冰冷,房市的溫度計到底是指著春天還是冬天?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房市到底是冷是熱?中央銀行最新出爐的數據,恐怕讓很多人都看傻了眼,明明政府打炒房政策一波接一波,升息循環也未停歇,自住買盤的購屋貸款餘額卻像失速列車般衝破 10.98 兆元,再創歷史新高;反觀代表房市供給風向的建商建築貸款,年增率卻是直直落,創下近 4 年來新低,一邊火熱、一邊急凍的矛盾現象,不禁讓人想問,央行這盤棋究竟是怎麼下的?
根據央行 7 月 24 日公布的 114 年 6 月金融統計,全體銀行消費者貸款餘額衝上 15.85 兆元,年增率達 6.95%,其中最關鍵的購置住宅貸款(房貸)餘額來到 10.98 兆元,年增率高達 7.88%;相較之下,建築貸款(俗稱「土建融」)餘額雖然也有 3.82 兆元,但年增率僅剩 4.15%,成長力道明顯踩了煞車,更是創下 46 個月以來最低增幅紀錄。
房貸數據居高不下,反映出市場上強勁的「剛性需求」幾乎不受政策影響,不論是首次購屋的「首購族」,或是小屋換大屋的「換屋族」,購屋腳步未曾停歇,此外,前幾年房市熱絡時期的預售屋,在近期陸續迎來完工交屋潮,這些已成定局的交易也轉化為實際的房貸數字,共同將房貸餘額推上歷史巔峰。
建商這邊的風氣卻是截然不同,土建融年增率持續探底,背後原因錯綜複雜,卻也相當清晰。首先,央行針對開發商的「選擇性信用管制」措施持續發威,從限制貸款成數到要求動工時程,都讓建商資金調度的壓力倍增。其次,《平均地權條例》修法後,市場對未來預售屋的買氣存在不確定性,讓建商推案態度轉趨保守,不敢輕易獵地推案。最後,居高不下的營建成本,也大幅侵蝕了建商的利潤,降低其開發意願。
這一熱一冷的數據,揭示了當前房市「貸自用、抑投資」的格局,政府的調控政策,似乎精準地打在了供給端的建商身上,成功為過熱的市場供給降溫;但對於需求端的自住客,影響卻相對有限,這種分歧的走勢,讓房市從過去的「雞犬升天」轉變為結構性的分化,自用型產品依舊有穩固支撐,但純投資或仰賴槓桿操作的空間則受到大幅壓縮。
專家預測下半年,市場在龐大自住買盤的支撐下,房貸餘額數字恐怕很難看到明顯回落,只會呈現緩步墊高的趨勢;而建商在面對政策、成本與市場前景等多重壓力下,土建融的成長動能可能將持續受限。
未來房市的溫度計將如何擺動,除了觀察市場實際的買氣變化,更要緊盯美國聯準會的利率決策、央行的政策風向,以及政府是否會再祭出新一波的調控措施,這些都將是牽動市場走向的關鍵變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