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示警房市錢潮淹水警報 五大行房貸單月爆量 1217 億
五大行庫房貸業務爆量,櫃台人員應接不暇,驚人的 1,217 億元數字背後,是市場的狂熱,還是風暴前的寧靜?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中央銀行最新數據揭露警訊,光是 7 月份,台銀、土銀、合庫、華銀與一銀等五大銀行的「新承做購屋貸款」金額,史無前例地暴衝至 1,217 億元,年增幅高達 116%,一舉改寫 30 年來的單月最高紀錄,這股前所未見的資金洪流,幾乎全衝著「新青年安心成家貸款」而來,市場游資全面湧向不動產,主管機關密切關注市場是否瀕臨過熱失控的邊緣。
統計數據指出,在新青安政策上路前,五大行庫的月平均房貸金額穩定維持在 579 億元左右;然而,近三個月的平均值卻翻倍飆升至 1,131 億元,7 月份的 1,217 億元高峰,無疑是市場買氣、交屋潮與政策誘因疊加下的驚人成果;由於新青安專案限定由公股銀行承辦,導致大量原先可能流向民營銀行的首購族「轉進」公股行庫,瞬間灌爆其房貸業務量,帳面數字也因此飆升的「有點嚇人」。
雖然整體房貸量體暴增,但根據財政部最新資料,單就「新青安」本身的撥貸戶數與金額,6 月份已是連續第三個月下滑,來到 4,179 戶、約 337.6 億元,市場推估 7、8 月恐將持續探底,但購屋負擔卻悄悄加重,6 月份五大銀行的房貸平均利率已攀升至 2.283%,是近 16 年半以來的新高點。
市場的矛盾景象,一面是看似降溫的政策申請,另一面卻是創紀錄的總體放款,市場存在大量非新青安、甚至可能是總價超過千萬的換屋或置產型買盤,趁著市場熱度積極進場。
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,央行緊盯著這些極端的數字,很明顯是擔憂資金過度傾斜不動產,可能提前出手「踩煞車」,央行的核心態度很明確,希望銀行放款能更趨審慎,將珍貴的資金資源,優先留給真正有需求的自用首購、都更危老及企業正常經營周轉,而非助長非自用客戶利用高槓桿「往銀行搬錢」,事實上,部分銀行下半年已因放款水位過高,開始自主緊縮授信,購屋者在出手前,務必先確認貸款條件,並多準備一成自備款,避免因銀行態度轉變而面臨資金斷鏈的風險。
政府一手緊盯炒作,另一手持續對租屋族釋出善意,在打、拉之間,市場更難以掌握未來走向。當前房市呈現政策下的矛盾與激情,創紀錄的房貸金額反映了市場的空前熱度,但利率攀升與新青安撥貸量縮減,又是不同的轉折思考點,買賣雙方在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更需謹慎,每一次的數據發布,都可能是下一個政策風向的預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