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2 房市變天 建商獵地喊卡交易量腰斬 科技業撐商用不動產
第二季房市冰火兩重天,建商購地意願急凍,科技業卻默默撐起商用不動產一片天,台灣產業硬實力不容小覷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今年第二季的台灣不動產市場,簡直是兩樣情,建商購地意願急速冷凍,交易金額直接「腰斬」。反觀商用不動產,在科技大廠大手筆買樓下,交易動能竟然還能維持穩定,這波市場氛圍,明顯受到美國關稅政策與政府打房措施的雙重影響,讓不少買家抱持保守觀望的態度。
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(Savills)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,2025 年第二季大型商用不動產(單筆三億元以上)成交金額達到 307 億元,年增率小幅增加 5.5%。累計上半年,總成交金額更高達 817 億元,年增率高達 13%。這波穩定買氣的最大推手,無疑是科技業,單季砸下 163 億元,佔整體交易的 53%。上半年科技業累計交易金額已達 274 億元,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放大。
最引人注目的兩筆大型交易案,都由科技業巨擘寫下。首先是遠見科技,豪擲 62.4 億元購入楊梅的現代化物流倉儲,這在科技業投資收益型資產中實屬罕見大手筆。其次是和碩聯合,以 56.3 億元買下宏達電的龜山廠辦,這已是和碩近年來第二次在龜山工業區內購置工業不動產,明顯展現其擴大桃園布局的強烈決心。除了科技業外,建商與傳產製造業本季購置金額分別為 31 億元與 30 億元,位居交易榜的二、三名。
從不動產類型來看,廠房與廠辦無疑是本季交易的絕對主力。成交金額分別達到 174 億元和 106 億元,合計貢獻了本季交易額超過九成,買氣甚至超越去年同期,反映出面對美國關稅戰的潛在威脅,科技業正積極透過國際分散布局和深化台灣製造的多元策略,來有效降低營運風險。
然而,土地市場的買氣卻是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,第二季明顯降溫,單季交易金額僅剩 270 億元,相比前一季與去年同期,交易規模直接「腰斬」,季減率高達 58%,年減率也達到 52%,創下近八年同期最冷紀錄。
建商在這波冷卻潮中購地意願大幅下滑,單季購地金額僅僅 140 億元,比前一季大幅減少近七成,回顧過去五年,建商平均每季購地金額都超過 350 億元,本季直接腰斬,建商對短期內住宅市場的前景抱持著極度保守的態度,儘管第二季土地交易動能大減,受惠於第一季交易熱絡,累計上半年土地成交總額仍有 872 億元,規模與去年同期大致相當,僅小幅減少一成。
土地買氣急凍的主因,正是中央銀行第七波信用管制與限貸政策,直接導致住宅市場買氣明顯萎縮,連帶影響建商推案與購地意願,此外,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,加上土地價格已在高點徘徊,也讓買方的追價力道明顯放緩。據第一太平戴維斯調查,2025 年上半年,全台主要工業區土地價格平均年增率僅 2.7%,寫下近十年來的最低增長水準。
在專業投資人方面,雖然保險業 2.545% 的不動產投報率門檻依然不變,但本季購置動能已小幅回溫,單季投資金額達到 36.6 億元。其中,台灣人壽以 14.8 億元取得內湖自用廠辦,而元大人壽則以 21.7 億元標下臺北市中山區地上權土地,該地面積 842 坪,溢價率甚至高達 95.4%,未來預計開發為出租住宅大樓。
除了保險業,不動產投資信託(REITs)也表現得比以往活躍,例如,樂富一號 REITs 在今年二月就大手筆以 77.4 億元買下台茂購物中心的部分產權,富邦一號 REITs 則在本季以 9.5 億元購入台泥蘆竹收租廠房。從這些大型專業投資人的布局來看,桃園地區因兼具產業人口發展紅利和較高投報率,正成為吸引他們目光的重點投資機會。
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黃瑞楠分析,全球政經局勢難以預測,近期雖有部分科技業為分散風險而選擇往美國、日本等地擴廠,但他強調台灣在高科技產業擁有深厚且短期內難以複製取代的基礎。這也從今年陸續有知名科技大廠持續在台投資擴廠得到印證,因此,科技業的自用需求將會是下半年市場的主力。
在多變的局勢下,黃瑞楠也觀察到,部分企業正調整原先購置現有工廠的策略,轉而採取「以租代購」模式,以保留更多的彈性應變未來。對於投資型買方,雖然下半年美國聯準會(Fed)重啟降息的機率提升,即使台灣國內央行跟進降息,但在銀行貸款水位沒有下降且限貸情況未緩解的前提下,這對驅動投資型買氣的效果會非常有限,此外,黃瑞楠特別提到,由於保險業不動產投報率門檻的計算方式在去年底修改後,即使利率調降,投報率門檻也無法立即反映,因此,預期投報率較高的工業不動產或是雙北以外的區域,將成為專業投資人未來評估的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