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行房市「緊箍咒」不鬆手 楊金龍坦承房價還是「漲」
央行總裁楊金龍緊盯房市,深怕一鬆手,房價又開始蠢動,政策「緊箍咒」暫時不放開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在 6 月 19 日 的理監事會議會後記者會上,面對各界對房市管制的關注,直言儘管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略有下降,但整體房價依然持續上漲,速度雖有放緩,卻仍處於偏高水準,因此現階段的房市信用管制措施將維持不變, 央行在維護金融穩定與健全銀行業務上的審慎態度,也讓市場意識到,房市降溫之路恐怕還有段距離。
回顧過去,央行自 2020 年 12 月起,逐步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,就是要防範過多信用資源流向不動產市場,並落實行政院「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」中,信用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運用。當時,銀行不動產授信過度集中,購置住宅及建築貸款成長走高,部分案件出現高成數貸款、低利率及寬限期過長等現象,甚至有利用銀行資金養地、囤房的情形。這些都促使央行在 2020 年 12 月 8 日 及 2021 年 3 月 19 日 兩度調整管制措施,限制公司法人與自然人多戶購屋貸款成數,並新增購地貸款及餘屋貸款的規範。
到了 2024 年 8 月,央行進一步採取「道德勸說」方式,邀請 34 家本國銀行座談,請銀行自主管理不動產貸款總量。央行強調,應在不影響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、都市更新、危老重建及企業自用廠辦融資需求的前提下進行,各銀行也需提交為期一年的改善方案,並在未來一年內漸進調整。
雖然銀行法 72-2 條 明文排除都更融資不計入限額,但實際執行上,不少銀行因為整體不動產放款已接近其內訂警戒值或法規上限,為了自主控管,連帶使得所有不動產相關貸款的審核流程拉長、撥款時間延後,甚至暫停收件或以價制量。這也導致許多真正有購屋或都更需求的民眾,面臨貸款困難,儘管政策本意是保護他們。
截至 2025 年 5 月底,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已降至 37.1%,購置住宅貸款與建築貸款的年增率也持續減緩。楊金龍點出他最在意的兩項指標: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偏高,以及房價漲勢雖緩但依然上揚,他明確表示,除非這些指標出現明顯轉向,否則央行暫時不會考慮放鬆管制,更不會推出第八波信用管制。
楊金龍也坦言,若未來降息導致房市再度升溫,將會是他比較擔憂的情況,強調即使利率調整,也會確保現有的房市管制措施能持續發揮抑制作用,央行一系列的管制措施,從限制貸款成數、取消寬限期,到近期對銀行進行道德勸說,確實有效遏止了過度投機炒作,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,排擠生產事業的實質投資,對金融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。
這些政策像一把雙面刃,在打擊炒房的同時,卻也衍生出部分想購屋自住的民眾面臨貸款難題,對於建商而言,融資緊縮加上待售新成屋數量持續增加,可能會對資金周轉造成壓力,特別是資本實力較弱的小型建商,恐將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,甚至可能促使房地產市場走向「大者恆大」的局面。如何在金融穩定、居住正義與市場發展之間取得平衡,考驗著央行的智慧與韌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