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戰進行式? 盤點全台防空洞 將納入建築法

內政部 23 日宣布,防空洞將在 7 月開始納入建築法,告別蚊子館時代,台灣防空洞準備好迎接新使命,成為城市最堅實的後盾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台灣的緊張氣氛,又把「防空洞」又把話題給炒熱,你家樓下的停車場真的是避難所嗎?過去被當成「蚊子館」的防空避難設施,現在因為地緣政治風險飆升,政府決定硬起來,內政部不只要推動新版指引,更將防空洞正式納入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,除了提升城市防衛韌性,也間接預示了潛在戰爭可能性,政府要讓民眾不再只是空有名義的避難空間,而是真正可靠的「地下城」。
在台灣這塊寶島,防空避難設施早就不是新鮮事,從二戰美軍空襲到兩岸對峙,各地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防空洞。根據內政部警政署 2022 年底的統計,光是台北市就有多達 2.8 萬處防空避難室,可容納超過 2,115 萬人,這數字幾乎是台北市人口的七倍;新北市和基隆市的容量也超過當地人口的四倍以上。
數字看起來很漂亮,但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一針見血地指出,許多公寓大廈的地下室根本是「停車場是真、防空避難是假」。這些避難室平時不是被鎖上、堆滿雜物,就是被挪作他用,根本有其名而無其實。
為了徹底扭轉這個亂象,內政部根據 2024 年 10 月 4 日國家安全會議的決議指示,自 2025 年 7 月 1 日起,防空避難設備將正式納入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及申報體系,這項變革,代表政府對民防推動「平戰結合」的新思維;初期檢查將鎖定可容納 500 人以上的大型防空避難場所,後續再逐步擴大範圍,新制將嚴格要求建築物所有權人或管理者,必須確保避難室的出入口保持暢通、沒有積水、具備基本照明,並能在防空演習或戰時命令發布後立即開放使用,若不符合規定,將被要求限期改善,甚至面臨高額罰款。
過去的防空洞設計,主要功能是躲避炸彈風暴、破片及飛機掃射,而非直接抵擋砲彈攻擊,但隨著戰爭型態演變,現代工事則廣泛運用鋼筋混凝土、鋼絲網水泥、金屬等高強度材料,並考慮對核武器、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;例如,高雄六燃廠早期就建有混凝土防護牆來保護設備,許多防空洞也以珊瑚礁石或水泥磚建造,隨著時代演進,這些深埋地下的空間也開始被賦予新生命,基隆市就計畫在信二路防空洞內興建電梯,結合文創商店與藝文活動,成為城市觀光新亮點,平時還能提供民眾夏季納涼,一年接待超過 2,550 萬人次。
七月將是「國家團結月」,除了在西門捷運站舉辦防空避難設施示範展覽,還會公布新版「防空避難指引」,並搭配漢光演習進行全民避難演練,屆時包括捷運站、公有設施停車場及公共建築物的地下室,都將依規定開放讓民眾熟悉避難流程,提升全民自救能力。
對於防空避難設施全面升級,民進黨立法委員沈伯洋曾針對「戰備時要躲去哪個防空洞」指出,民眾可以透過警政署的網站或 APP 查詢離家最近的避難所,並建議準備緊急戰備糧食,這些免費的民防知識與技能,可以保護自我與他人。
這波轉型除因應潛在威脅,更是將戰備化為日常,讓防空避難設施從被遺忘的角落,轉變為城市安全不可或缺的堅實基石,展現台灣面對挑戰的強大韌性,也意味著在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下,台灣已將戰爭的可能性納入更全面的考量,積極提升全民防衛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