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宅承諾跳票 租補地方扛?朝野互槓火花四射
社宅承諾與租金補貼分攤的兩大難題,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執一詞,青年居住正義之路漫長。(圖/記者鄭志宏攝)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立法院今(18)日進行內政委員會質詢,民眾黨立委黃國昌砲火猛烈,直指政府在社會住宅政策上,從過去喊出的「百萬」口號,到現今的實際執行狀況存在巨大落差,尤其質疑前總統蔡英文任期最後一天,社會住宅新建目標是否「車讓」,引發外界對政府住宅政策誠信的疑慮;激辯隨後也延燒至「租金補貼」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攤爭議,多位立委與內政部長劉世芳言辭交鋒,互不相讓。
黃國昌在質詢中指出,政府過去在社會住宅的競選承諾中,曾大張旗鼓宣示包括包租代管 8 萬戶、新建 12 萬戶及租金補貼 40 萬戶的「百萬」目標,但現行社會住宅的推動「顯然就不是這個樣子」,整體規劃與實際執行間存在「相當的落差」。黃國昌更追問,是否在前總統任期最後一天,這些原定的目標數字有過「車讓」的調整,並特別點出透過民間合作開發取得社會住宅的部分,至今仍「沒有具體計畫目標」,且缺乏明確的期程。
對於社會住宅的推動,內政部長劉世芳則表示,考量到透過政府預算大規模興建的成本極為龐大,政府正重新思考「財務槓桿」。內政部已規劃從 2024 年至 2032 年將再增加 13 萬戶社會住宅,並積極尋求多元取得方式,包括鼓勵私人企業與保險公司參與、利用國營事業土地,以及透過都市更新或整體開發計畫引入民間資金,甚至是採取設定地上權並給予獎勵的合作開發模式。
劉世芳強調,社會住宅建設主要經費來源「住宅基金」和「租金補貼」,現在卻面臨財源挑戰,例如每年行政院撥款約 200 億元,但未能足額收到房地合一稅 10% 的撥款。
而戰火更熾的,是中央要求地方負擔部份租金補貼議題。自 2022 年(111 年)起,原為中央與地方按財力分級分攤(中央 75%、地方 25%)的租金補貼,因當時中央稅收增加,改由中央全額負擔,隨著新的《財政收支劃分法》修訂通過,中央政府收入減少,地方政府收入增加,內政部今年 3 月起發文,要求地方政府從明年度預算恢復分攤 25%,引發地方政府強烈反彈,尤其租金補貼申請戶數眾多的新北市與高雄市首當其衝。
新北市長侯友宜提出「中央請客地方買單」的說法,民進黨立委黃捷不以為然,痛批「神也是你,鬼也是你,預算也是你砍的,現在又跟地方說地方沒錢要再把中央要中央繼續負擔,怎麼好意思呢?」 她指出,高雄市因財劃法修正已是全台地方政府中「受傷最重」的,現在又要多負擔租金補貼的自籌款,直言高雄「苦不堪言」。
民進黨立委李柏毅更直指台北市,表示「臺北市才劃法多拿四百多億在租金補貼隻需要多拿 1800 萬蔣金孫居然說不公平,這不是搶劫不辦事嗎?這不是踐踏年輕人嗎?」 質疑部分地方首長的反彈不合理。
面對各方質疑,劉世芳澄清,租金補貼政策是「中央跟地方政府共同努力」的成果,絕無「中央請客地方買單」的問題。她強調,這項調整是恢復至 2022 年之前的常態分攤比例,並再三保證「進入人民口袋的錢不能少」,租金補貼的金額與受益戶數都不會因此受到影響。即便有財政分攤爭議,政府仍會努力確保政策順利推動。
這場關於財政責任的攻防戰,不僅考驗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智慧,更讓民眾開始思考,政府的承諾與實際執行之間,究竟該如何衡量,而「中央請客,地方買單」的說法,最終民眾自有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