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市價量雙殺 專家:擺脫困境靠「這幾招」

房市價量雙殺 專家:擺脫困境靠「這幾招」

房市價量雙殺 專家:擺脫困境靠「這幾招」

房市價量雙殺     專家:擺脫困境靠「這幾招」

面對房市交易量急縮、價格鬆動的困境,專家呼籲政府、建商與民眾應共同努力,才能引導市場回歸健康。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台灣房市真的變天了嗎?交易量急縮、部分區域房價開始鬆動,市場觀望氣氛濃厚,面對這波「量縮價跌」的調整格局,民眾最關心的莫過於房價何時落底?如何才能走出這波低迷?專家學者們紛紛提出解方,強調政府、產業及市場參與者必須共同努力,多管齊下才能引導房市回歸健康。


根據國泰金控發布的 2025 年第一季國泰房地產指數顯示,市場買氣急凍,高達 59% 的建案銷售率不到一成,成交量大幅減少,儘管整體成交價仍微幅季漲 0.78%,但台北市、新北市及桃園市的房價已出現季跌,台北市可能成交價季跌 3.44% 來到每坪 120.41 萬元,新北市也跌 2.00%;清華安富房價指數 4 月最新數據也指出,全台住宅市場交易量較去年同期大減 34.6%,房價年增率雖有 4.45%,但漲勢明顯趨緩,部分縣市如台北市、南投縣單月房價已見下挫。


房市急轉直下,除了全球經濟前景不明、升息壓力外,政府連番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也被認為是主要因素之一。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鄧哲偉指出,央行連續七波的信用管制,雖立意良善,卻已對首購族及都市更新造成衝擊,尤其在都市更新方面,建商融資管道受阻,許多危老重建案因資金鏈問題而停滯,恐加劇老屋危機,影響居住安全與市場供給;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則分析,屋主普遍存在「損失規避」心理,參考點多為過去的購入高價,不願輕易降價,造成買賣雙方價格認知差距擴大,市場呈現「有行無市」的僵局。


面對此困境,各界呼籲應從多方面著手調整。鄧哲偉建議,政府政策應更具彈性,在穩定市場的同時,也應適度支持合理的自住需求,並針對都市更新案提供融資支持,簡化行政流程,以加速老屋改建,增加市場供給。房仲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則認為,此波房價下修幅度預估約一成,自住首購族可於第二季後積極看屋,不必過度觀望,但購買預售屋應首重建商品牌與安全性.


供給端方面,建商與賣方需調整過往的價格堅持,更務實地評估市場接受度。興富發建設副總經理廖昭雄曾表示,2025 年市場降價是必然的. 產品規劃也應更貼近自住需求,重視坪效與居住品質,而非僅追求投資屬性;漢華機構副總經理管清智預期,交易量將往相對低單價區域移動。


至於需求端,購房者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應更審慎評估自身財務能力與風險,聚焦長期居住需求。雖然市場修正期間可能是議價的好時機,但仍需謹慎選擇標的,避免追高或購入體質不佳的物件。


除了提升不動產服務的專業度與透明度外,也應關注特定利基市場的穩定需求,例如因應 AI 產業發展及電子商務帶動的工業地產與物流倉儲等. 台灣房市要走出眼前的迷霧,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、建商的策略轉變以及消費者的理性判斷,共同努力讓市場供需回歸平衡,才能邁向更健康的發展道路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