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高齡社會海嘯已至 台灣銀髮安居宅夠用嗎?

超高齡社會海嘯已至 台灣銀髮安居宅夠用嗎?

超高齡社會海嘯已至 台灣銀髮安居宅夠用嗎?

超高齡社會海嘯已至   台灣銀髮安居宅夠用嗎?

銀髮浪潮洶湧,2025 年超高齡社會已來臨,台灣在銀髮住宅供給與長者照護的未來道路上,挑戰正待克服。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

2025 年台灣正式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國內每五人中即有一人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,面對這波銀髮浪潮的衝擊,備受關注的社會住宅、銀髮宅以及積極推動的醫養結合服務,相關準備是否到位?更令人憂慮的是,現有的銀髮友善住宅,是否真能滿足長者的居住需求?


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最新推估,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極快,從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僅 7 年,速度居全球前列。內政部統計顯示,至 2025 年,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 470 萬人。然而,現實情況嚴峻,全台有逾半數(高達 410 萬戶)住宅為屋齡 30 年以上的老舊公寓,且多數未裝設電梯,使得長者上下樓梯困難重重,常有「望梯興嘆」之感;更令人擔憂的是,預計至 2030 年,國內獨居或僅有兩老的家庭將增至 125 萬戶,對銀髮友善住宅的需求遠大於現有供給。


面對這波高齡化浪潮,政府已採取多項應對措施,近年來,「長照2.0」政策持續推展,社會住宅也發揮其功能,規定須保留至少 24% 以上的戶數,優先租予經濟或社會弱勢群體,高齡長者即為適用對象之一;內政部同時推動「社會住宅包租代管」並新增「長者換居」方案,鼓勵長者遷往設有電梯的合適住所,並將其原有住宅出租以增加市場供給,此外,新北市與台北市政府已相繼宣布,入住社會住宅的長者將可無限次續約,確保他們能安心居住至終老;金融監管機構亦放寬保險業投資養老地產的限制,引導更多資金投入,國科會也啟動了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,預計投入數十億元資金推動相關產業發展。


民間業者洞察到銀髮市場潛力,如養生村、酒店式會館、青銀共居住宅等,強調結合醫療照護、健康管理與智慧科技服務,「醫養合一」成為重要趨勢,許多新建案將醫療資源納為標準配備,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獲得完善照護,實現「在地安老」的目標。日本「去機構化」的照護模式也對台灣產生影響,鼓勵透過科技輔助及居家服務,讓長者能盡可能在原有住所安享晚年。


儘管各方已積極行動,台灣在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準備上仍有諸多不足。首要問題是供給量嚴重短缺。根據統計,全國銀髮住宅總量僅約 8000 餘戶,但保守估計潛在需求就高達 4.3 萬人,即便是著名的長庚養生文化村,也曾出現數千人排隊等候入住的情況;其次,市場現有的銀髮住宅月租金介於 2 萬至 8 萬元之間,甚至還有業者要求高額保證金,對一般中產階級而言負擔沉重,形同「富人養老專利」。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指出,銀髮住宅市場需求雖大,但因長者需求多樣化,難以標準化設計;加上出租型銀髮住宅缺乏明確法源依據及獎勵措施,整體政策與資源配置仍欠缺宏觀規劃。立法院也曾指出,《住宅法》中未針對老人住宅設立專章規範,不利於相關政策的全面推行。


2025 年台灣社會正處於人口結構的劇烈轉型期,銀髮友善住宅議題已不僅是單純的居住問題,更提升至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。如何擴大供給、降低入住門檻,使更多長者能「老有所居、老有所養」,正考驗著政府的施政智慧與民間的創新能力;除了增加硬體設施建設外,更重要的是健全相關法規、培育專業人才,並確實落實「以人為本」的照護理念,唯有透過公私部門協力,從政策、產業到社會觀念進行全面革新,台灣方能順利應對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,讓每位長者都能活得健康、老得幸福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