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美學 / 在框架中突破框架 黃翔龍:每個建築都有解決方案

建築美學 / 在框架中突破框架 黃翔龍:每個建築都有解決方案

建築美學 / 在框架中突破框架 黃翔龍:每個建築都有解決方案

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張秀萍/台北報導


「等我一下,我很快就好,你們先坐……」不見其人,先聞其聲,富比士採訪團隊尚未走進黃翔龍建築師的辦公室,就已聽到他邊忙邊發出爽朗的招呼聲。歷經長達3個小時「馬拉松式」的專訪與作品實地參訪後,更是讓我們對黃翔龍的朝氣蓬勃與熱情,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
一家38人的事務所,規模不算小,照理說,這應該是個忙碌但分工精細的專業團隊,不過,黃翔龍說,事務所的每一個案子還是都會經由他手。


他自認辦事效率極高,而且熱衷於「解難題」,甚至可以同時間手繪不同的建築草圖,一天處理多個案子對他來說,根本不是難事。解決建築的「疑難雜症」,像是他身上流動的血液一樣,源源不絕卻又讓他樂在其中。


2.jpg


黃翔龍的建築作品,最知名的當屬曾被評選為新十大豪宅之首的「信義之星」,位於新北市板橋新板特區的複合式大型開發案「板信雙子星」,則是他近年的得意之作。兩案都是黃翔龍與國際知名建築團隊P&T的合作案,光是這兩大代表作,就讓人要不記得「黃翔龍」這個名字也難。


黃翔龍說,2002年與香港P&T巴馬丹拿建築團隊合作推出「信義之星」時,自己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新設計師,但卻自此開啟了他日後與不少國際建築團隊合作的契機,就連設計北京奧運國家游泳中心「水立方(Water cube)」的澳洲PTW建築師事務所,也是他第一個引進台灣。


善用科技與大數據 突破台灣建築瓶頸


黃翔龍表示,因為工作的關係,讓他有很多機會與不同的國際建築團隊合作,也見識學習到相當多國外建築團隊的長處。然而,這類跨國合作案,在過程中難免有需要磨合與妥協的地方,但他並不以為苦,反而從中體悟到「嘗試突破自己的定位,也是一種求進步的方式。」


3.jpg

 

黃翔龍說,國際建築團隊不論是在設計理念、作業方式、建材運用與細節處理等方面,都與國內團隊有所差異,彼此有各自的準則,但國外團隊尤其擅長搭配先進的軟硬體設備,結合科技的運用、資料庫的整合,在建築的設計、速度與精準度上,都顯現了超前的一面,是本土建築師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
至於本土建築師,則擁有環境熟悉度,以及人文法規內涵上的優勢,也出了相當多優秀的建築師,但較著重在個人表現與經驗傳承上。


黃翔龍憂心,台灣的建築師行業,如今正面臨人才斷層的困境,若沒有善用資訊整合,一旦事務所的核心人物離開了,這家事務所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經驗與成果,最後都將化整為零,因此必須學習國外建築團隊的長處,結合高科技與大數據的運用,才能突破台灣建築業的瓶頸。


「因地制宜」的設計理念 是靈感與創新來源


正因為與國際團隊的合作案,幾乎都是豪宅或大規模開發的案例,有不少人稱他為「豪宅大師」。對此評價,黃翔龍不假思索回答,設計好的空間,符合市場定位與業主需求,是設計師的「天職」,自己更不願意被定義成只能設計某種特定風格的設計師。


他認為,建築設計必須「因地制宜」,根據建築物的周邊環境、產品定位、使用者的需求去規劃,無論坪數大小,只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,都能定義為「好宅」。


4.jpg


例如他與香港P&T團隊聯手打造的新北市永和地標建築「三輝雙子星」,因正對仁愛公園第一排的大片城市綠景,且擁有近1200坪的超大基地面積,是市中心極為難得的建築條件,因此透過融合環境的設計手法,搭配庭園景觀的佈局,再加上提供住戶休閒娛樂的完整公設規劃,讓住戶在實用空間中,感受到生活的藝術和環境美學的重要性。


「我的設計風格不喜歡穿制服,設計應該具備創新的概念。」他這麼說道。建築之美在於建築設計能與環境相融合,並且符合住戶的需求,根據不同的條件去設計不同的物件,使用者的需求被滿足了,居住起來才會開心。


建築設計不能只有天馬行空 務實才是根本


黃翔龍除了是建築師事務所的負責人,同時也是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的建照審查委員,他自己所設計的建築被人檢視的當下,他也在檢視別人設計的建築物,並從中深入了解包括法規在內的每一處細節,讓他在日後設計時就能更留意,並在這些規範中尋求突破,找出最佳的設計方案。


黃翔龍表示,建築法規對建築師而言就是一種「基本規範」,只要熟悉相關法規,建築設計就不難從中找到解決方案。


5.jpg


他舉例經手過的作品「活力HOYA」,業主第一次找的建築師,評估依該基地狹長型的條件,受限於法規只能規劃成一整排7層樓的建築物,而且每層樓只有2米8的高度,但他接手後找出了突破點,將基地拆分為3塊,最終規劃成14樓的建築物,而且每層樓都有3米2的高度,既符合法規,又滿足了業主與市場的需求。


關於建築,黃翔龍是這樣定義的。他認為,「建築是建築師運用環境、空間、材料,以及對設計理論與藝術性認知的展現。」然而,在包括環境、基地條件、市場考量、業主與客戶需求,乃至重重建築法規的框架限制之下,建築設計要如何擺脫束縛,盡可能面面俱到並呈現出設計原貌?


黃翔龍深思了片刻,緩緩說道,「所以我認為,建築設計不能只有天馬行空式的浪漫,而是要以實用滿足需求為前提,思考如何在基本規範中,找出突破規範的邏輯。」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