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遠 直轄市起源的信仰軸線

追遠 直轄市起源的信仰軸線

追遠 直轄市起源的信仰軸線

1617680144737427.jpg

在桃園大廟旁一處展場的二樓,一幅桃園古城圖靜靜的掛在牆面上,提醒著後輩:這裡曾經是先民們集資打造的古城所在。


 

文/李德芳

 

信仰,永遠能穿越光陰,伴隨世世代代的人們在天地間前行。

 

後人透過信仰活動在空間裡的遺跡,有時還能讓重現被時間掩蓋的重要文化脈絡。

 

以桃園為例,早期廟宇構成的宗教軸線,不僅能清楚重現「桃園古城」所在,配合祭祀活動,彷彿讓這座在日本人佔領台灣時期被拆除的古城,重新在民眾眼前浮現,古今場景透過宗教軸線與祭祀,再次緊密連結。

 

信仰核心 桃園大廟

 

一切的起點,是桃園人口中的大廟,也就是景福宮。

 

這座宮廟建立時期可追溯至西元1745年,由地方人士募款建廟,並在1810年選定現址重建。

 

近三百年來,桃園大廟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,早年還兼具聚會與議事功能,在地方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腳色。

 

日後以桃園大廟為核心,地方仕紳出資在1809年興建第一代的桃園土城,1834年翻新為石城。

 

位於四方城牆與城門口外,順應民情自然而然發展出不同地點的土地公廟與祭祀活動。

 

城牆已不存 土地公依舊在

 

1904年,日本官方對桃園進行都市計畫的市街改正,桃園古城的東南西北四面城牆全部被拆除。

 

日本官方將桃園舊城所在定位為「舊街」,往桃園火車站的新闢城區則是「新街」,進一步擴大了桃園市中心板塊,也帶動地方繁榮升級。

 

這個過程中,四城門外土地公廟均幸運地保存下來,之後一百多年間配合都市發展需要,這些土地公廟地點略有移動,仍能從早期四城門外的土地公廟現址,看出兩百多年前古城牆所在。

 

參考官方文獻,最早桃園古城週邊的土地公廟,包含桃園市中和里的北門「保德祠」、民生里的東門「厚德福德祠」、南華里的南門「鎮南宮」、以及長美里的西門「元德宮」。

 

地方上,還有將「十五街庄開基土地公」視為東門土地公的說法,也值得後人繼續探究。

 

從田頭土地公 到街頭土地公

 

這些早期的「田頭土地公」,跟著城市一路發展成為「街頭土地公」,極具時代與信仰意義,而且香火不絕,似乎隱約仍在守護著昔日的桃園城,那座在地耆老們口中的「桃仔城」。

 

作為地方信仰核心的桃園大廟,近三百年香火鼎盛,遇到重要節慶,許多中央與地方首長也會到場共襄盛舉。

 

最重要的是,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以大廟為中心、四城門土地公廟組成的軸線,永遠是有心人想尋找桃園古城的最佳指標。

 

建城與集市 代代相傳基業

 

額外一提,城市核心價值從字面上來說,可以拆為「建城」與「集市」,都是不同時代文明與人民活力的重要表現。

 

民間合議出資建立的桃園城,建城迄今已逾200年,在這座步入高速發展期還不到百年時光的島嶼上,意義更加非凡。

 

對照台北建城歷史受到北市府與各界高度重視,同樣代表著本島現代直轄市最早起點之一的桃園古城,豈可不被珍惜?

 

桃園這處先民們發展起來的早期聚落,兩百多年前由地方仕紳自主闢建為城邦,即使因故沉寂許久,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下,桃園城與昔日腹地隨著近年台商回流、雙北民眾移入、航空城亞洲矽谷計畫與多條捷運建設等利多匯集,即將再放異彩。

 

宗教信仰方面,大廟始終是無可取代的核心,此外地方上土地公廟眾多,官方特別成立了桃園土地公文化館,企圖將桃園土地公信仰文化發展成另一種城市特色。

 

從聚落 到城邦

 

從大廟建立開始,近三百年來的發展歷程,涵蓋先民們來台拓荒開墾、士農工商興起、以及始終相伴的宗教信仰。

 

這一路上的歷史與記憶,包含曾經存在的桃園古城,反映了人們在時空裡的座標,提醒我們:「從哪裡來」、「可以往哪裡去」。

 

在桃園升格直轄市、更加繁榮之際,以桃園古城為主的無價時空足跡與記憶,應當一代又一代、永永遠遠的保存下去。


相關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