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台南市與高雄市逐漸出現「小宅化」的顯著趨勢,反映出房價高漲與生活成本升高的壓力。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,2024年第一季,台南市平均購屋面積僅約36.38坪,較10年前縮減4.26坪,減幅達10.5%。同時,高雄市情況更為嚴峻,第三季平均購屋面積僅剩32.98坪,對比10年前縮小了13.81坪,縮水幅度高達29.51%。在此趨勢下,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提升坪效,成為購屋族的新關鍵。
央行近期向立法院提交「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檢討」報告,強調過去幾年打炒房政策已帶來五大成效,包括房市降溫、購屋預期心理下降、無自住貸款優先、金檢 160 次,以及降低金融風險。然而,房市專家李同榮直指,這些「成效」實際上只是政策與市場脫節的結果,交易量萎縮、房價背離、銀行放款受限等問題,反而讓市場更扭曲,房市的長期健康發展令人憂心。
中央擴大租金補貼計畫即將達標,但內政部國土管理署警告,若立法院不盡快解凍預算,補貼經費可能 11 月就會用罄,影響全台 75 萬戶租屋族,立法院內對此問題看法分歧,國民黨與民眾黨強調預算凍結是「監督手段」,民進黨則批評這將使弱勢租屋族陷入困境。
「建商在新的一年一定會面臨到分戶貸款排隊的現象,這是必然的!」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今(9)日直言,建商無法回收資金,現金流大減,在新的一年不會再買地,預估土地市場會降溫50%,並且熱度退燒下,不管是蛋黃區、蛋白區土地價格會跌15%。
919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後,替房市投下震撼彈,買氣一路降到冰點,尤其房價快速上衝的區域,在此波似乎已出現逐步修正跡象,據591實價登錄,對比9月打炒房前後,七大都會區十大房價鬆動區域,普遍跌幅1成,並以高雄占半數最多,其中重災區楠梓,前後單價就差4萬元,若以購買30坪房屋來說,晚1個月買反而現省百萬元。
七大都會區10年來房價齊揚,據聯徵中心數據比較房貸平均鑑價估值變化,其中以新竹縣房價漲幅最為驚人,當地購屋人若晚10年買房,平均得多付926.9萬元,房價全數上漲,但建物面積卻是全面縮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