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政部自2021年啟動囤房大戶(持有非自住住宅十戶以上者)查核後,針對約1,006位包租公補課所得稅約1億元;今(2022)年則針對持有五戶以上者約7,700人擴大稽查,預計2023年底完成;而今年更有13個縣市適逢調整房屋稅基年度,在提高房屋標準單價方部份,彰化縣提升60%居冠軍寶座、嘉義縣提高46%位居第二、嘉義市提高28%居第三,其他如雲林縣、基隆市、新竹市、屏東縣、台東縣、南投縣則調高3.7~12.7%間。
房地合一稅2.0實施已滿一年,稅收大進帳下,符合新法課徵的房市交易案超過10萬筆,其中適用45%稅率的短期交易案更直逼3萬筆,應納稅金額則上看100億元,推估獲利金額可能超過220億元!顯示房市短期交易不僅量多,獲利也相當驚人。
繼台北市、宜蘭縣及連江縣實施囤房稅後,今年7月起,桃園市、新竹縣、新竹市、台中市、台南市及高雄市等六縣市,也開始實施「囤房稅」,根據財政部資料,六縣市共約14.5萬人房屋稅負恐隨囤房稅上路增加,加計全台已施行囤房稅的九縣市,合計囤房人數則約28.5萬人。
高雄在護國神山台積電(2330)加持下,設廠建設議題豐沛,帶動周邊住宅市場價量齊揚,交易熱度高漲,包括工業地產交易也有顯著成長。專家指出兩大主因帶動,台商鮭魚返鄉、建設紅利多,讓廠房呈現供不應求,工業地交易也翻倍!
財政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,今天上半年各縣市房地合一稅稅收大增,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累計174億元,年增89%,創下歷史同期新高,六都中以台中市稅收達35.46億元奪冠,不過,六都以外縣市表現也相當驚奇,有10縣市上半年稅收已破億元,當中有不少新面孔,包含苗栗縣、南投縣、宜蘭縣還有花蓮縣。
內政部推「300億租金補貼專案計畫」1日正式上路,政策中將租金補貼戶數從目前12萬戶,大規模提升補貼戶數至50萬戶,總經費也從目前每年57億增加至300億元。在野黨批評政府此舉純為買票而來,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提出5大質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