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面上新案小宅型產品似乎已趨於飽和,建商推案類型也逐漸改變,根據房地產市調機構統計,今年截至第3季為止,大台北預售屋建案房型,2房以下小宅仍為大宗,但比重明顯下降,取而代之的是3房型上升6個百分點,業者分析,雖然各房型所占比率漲跌互見,但可以觀察到「房增坪縮」的現象越趨明顯。
位於中壢、楊梅、新屋、觀音等4個行政區交界處過嶺重劃區,因鄰近桃園航空城與青埔高鐵特區,有「青埔後花園」之稱,但隨著青埔房價上探3字頭,當地1字頭房價顯得特別親民,近期針對首購族與小家庭推出的建案因多主打低總價訴求,吸納不少鄰近行政區的自用買盤進駐。
近年建商大量推出小宅產品應市,但也存在包括管理不易,或空間根本無法使用等諸多問題。專家指出,雖然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等趨勢下,民眾買房坪數縮小或需求房間數變少是必然現象,但消費者仍應留意合理的坪數與房間配比,以2房為例,25~35坪的標準2房或大2房,才是最舒適的居住空間。
縱使房價近幾年有所修正,大台北地區的高房價還是令人難以消受,尤其是年輕首購族,若無父母幫忙,買房根本難如登天。專家建議,首購族若想減輕購屋壓力,不妨考慮以通勤時間換空間,轉往新北市外圍或桃園購屋,若再利用建商推出的低首付方案,更能輕鬆跨越自備門檻。
今年房市體質逐步回穩,自住買盤亦紛紛出籠,根據聯徵中心統計新增全國個人房貸,7月新增逾2.5萬人,房貸的金額超過700萬元,雙雙創下近3年多以來新高,房仲業者認為,房市已是自住當道,且偏號2~3房標準型產品,同時加上房價上漲的影響,可能都是平均貸款金額逐漸拉高的原因。
近年建商推案總以小宅產品大行其道,但根據房地產市調機構統計,台北市25坪以上正常2房建案總價,大多數總價落在2千多萬,單價約8字頭,總價1,500萬以內僅有7個,均分布在北市蛋白區,而千萬以內總價帶則掛零,專家直言,光自備款至少要400萬以上,如此高昂的購屋負擔,首購族只能「靠爸靠媽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