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普萊坊今(8)日提出2023年台灣不動產市場的整體投資展望。瑞普萊坊董事長劉美華對於2023年台灣不動產市場,提出三大機會和趨勢;商用不動產的投資需求將高於住宅。
《平均地權條例》重擊營建業,對於這波重拳,建商幾乎都無力招架,再加上央行4波信用管制,也使得建商叫苦連天。國發會於1月19日集結中小型建商代表進行「健全房屋市場產業座談會」,參與的建商積極提出意見,其中花敬群現場裁示有4項會採納研議,分別是研議放寬營建外勞的使用限制且進行積極媒合與輔導,考慮放寬營建物料進口管制,承諾降低處理營建廢棄物成本,以及央行雖會持續打擊養地行為,但對因營建造價飆漲不敷成本,與欠缺勞工導致無法開工的基地,可「研議」放寬開工的限制,以避免市場崩潰。
為提升國有財產運用效能,財政部國產署釋出國有非公用不動產使用權進行標租,來達成活化利用,增加國庫及促進經濟發展。包括建立標租光電、標租文資及國有房地包租3項機制,結合民間資源共同活化利用國有非公用不動產;另外,上半年度將辦理首批國有房地包租公告作業,預計推出30戶,可望3月公告招標。
建商公會今日(4日)再喊話新內閣,在政府打炒房,房市已急速降溫,平均地權條例修法更是在「景氣差,市場冷」的情況下強勢通過,央行與金管會聯手抽銀根、齊頭式的限期開工,直批是「坐辦公室的不知道曬太陽的熱」,造成中小型建商生存困難,希望政府鬆綁土建融管制、暫緩實施平均地權條例。
預售屋限制換約轉售、私法人購屋許可將實施,市場資金可能將流向不受限制的商用不動產,北台灣十大建商包括興富發、華固、中悦、冠德,皆有商、廠辦案蓄勢待發,不少上市櫃建商也有商用不動產推案計劃,在建商推案轉向,加上不少指標建案,建商採自建自售,以預售屋為接案來源的代銷,將面臨不小的考驗。
2022年起,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持續升息、國際經濟前景轉趨黯淡,以及政府陸續祭出不動產調控政策的多重影響下,台灣大型不動產市場投資動能大減,去年全年土地及商用不動產交易金額共計新台幣3,330億元,年減率達28%,可見得買方態度轉趨保守。觀察全台工業地產市場表現,2022年總投資額為新台幣1,462億元,雖較上年小幅衰退7%,但仍創下有紀錄以來歷史次高水準,顯示在全球經濟情勢動盪之際,國內自用型買方的置產需求仍維持穩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