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市社宅公證 6 年燒 2.2 億. 議員轟「訴訟不到 1%」促改一約到底

台北市社宅公證制度遭議員侯漢廷質疑過度浪費,6 年恐燒 2.2 億元,但訴訟率僅 0.77%,呼籲改為一約到底。
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/台北報導
台北市社會住宅為保障租賃權益,採取 3 年一簽、3 年一公證的作法,卻遭台北市議員侯漢廷踢爆恐是「過度公證」。以全市 2.3 萬戶估算,6 年公證費恐耗市府與住戶逾 2.2 億元,但實際訴訟率竟不到 1%,僅 0.77%。侯漢廷呼籲市府檢討制度性浪費,改為「公證 1 次、一約到底」,避免重複負擔成為民眾居住負擔。
侯漢廷詳述公證費用浪費情形,指出每戶公證費用介於 4500 元至 7500 元,由市府與住戶各負擔一半,續約等於讓住戶「扒兩層皮」,尤其是「遞補戶」的不公現象。過去遞補戶因租期較短,卻要負擔同樣公證費,甚至馬上面臨租金調漲,形成「一屋兩制」的不平等待遇。
侯漢廷強調,社會住宅應是居住安全網,而非增加民眾負擔的繁瑣手續,批評現行制度讓住戶陷入重複負擔的困境。
對於議員質疑,都發局長簡瑟芳回應表示,依現行《台北市社宅出租辦法》規定,每 3 年必須重新檢核住戶承租資格並調整租金,這是法規要求的「必要之惡」。
簡瑟芳承諾將就法律層面研議公證制度的可行性,探討「資格檢核」與「公證程序」是否能夠脫鉤處理。她釋出善意表示,只要對市民有利,市府就會推動改革。
台北市住都中心澄清目前實際狀況,以已啟用的 42 處社宅、1 萬 966 戶計算,市府負擔公證費約 3500 萬元,與 2.2 億元的估算存在差距,而遞補戶問題已獲修正,自今年 10 月起,遞補戶租約皆改為完整 3 年期,不再有租期過短的困擾。
儘管市府已修正遞補戶問題,但核心的「3 年公證 2 次」制度是否符合成本效益,以及如何在法規檢核要求與便民省錢間取得平衡,將考驗市府的改革決心與執行智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