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人口持續老化等因素影響,國內的繼承移轉持續創下新高,2019年的繼承移轉5.8萬棟創下歷史新高,若以繼承與買賣比例來看,六都之中人口平均年齡較大的台北市,繼承與買賣比例位居六都之冠,每三件的買賣移轉就伴隨一件的繼承移轉產生。
去年房市買賣交易大增,全國買賣移轉棟數達30萬大關,而繼承及贈與的移轉量也同步上揚,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,2019年全國贈與移轉量為近4年新高,繼承也達歷史新高量,房仲業者分析,在房價節節升高且少子化的趨勢下,遺贈稅以公告現值及評定現值計算,節稅效果佳,讓許多爸媽選擇以贈與做資產佈局。
隨著房市買氣回溫,去年買賣移轉棟數有望站上30萬棟,為2015年以來最高,且拍賣、贈與、繼承等移轉登記也同步上揚,去年前11月繼承移轉棟數達5.27萬棟,全年有機會挑戰1991年統計以來新高。
長輩移轉不動產給子女,採取哪種移轉方式最為有利?根據房仲網路民調統計,逾5成長輩採取贈與方式,近3成選擇讓晚輩自然繼承,其餘2成採用買賣方式移轉給子女。而六都之中,台北與新北繼承比例成長為六都之最,業者指出,受傳統觀念「有土斯有財」影響,華人喜愛購買不動產保值,並作為傳家之用。
囊獲國內外無數獎項的台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,包括王功漁港景觀橋、天空之橋、北港糖廠鐵道綠廊、台中救恩堂、毓繡美術館等得獎作品,在台灣建築界都是赫赫有名。他認為,好的建築必須做到「承先啟後」,用創意去繼承傳統,更必須合乎時宜地突破傳統,而與台灣原生環境共生的「雜木林美學」建築觀點,便是廖偉立對台灣建築深刻反思後,集創作理念與哲學思想的大成。
雖然隨人口老化,不動產繼承移轉數屢創新高,但無人繼承的不動產同樣數量與價值可觀,全台推估有上千億元不動產無人繼承,而根據國產署標售無人繼承不動產的資料顯示,裡面有不少民國10、20年代出生的長者,甚至還有民國前光緒年代出生的民眾,因為不動產無人繼承造冊列管後,進入拍賣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