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內政部統計,今年第一季全台設有戶籍住宅的平均人口數降至2.95人,創下自2009年有紀錄以來歷史新低,也是首次跌破3人大關,並以以新北市、高雄市平均人口數達2.73、2.79人最低。小宅也因而成趨勢,統計上半年坪數最小的新推案,就有4案坪數不到10坪,分別在台北市及桃園市,當中最小坪數的位在桃園大園,權狀6.7坪、室內實際面積僅4.8坪,總價240萬元,實屬罕見。
南部重大利多帶動,面對房價攀升,開發商以控制總價帶來縮小房屋坪數,去年數據顯示,南二都平均移轉坪數跌破30坪,若與10年前相比,移轉面積整整少了5坪,小宅化明顯連帶可使用收納空間越來越少,這也讓迷你倉(又稱自助倉儲)開始興盛於南部,以南部知名業者小庫哥為例,在台南就有6個據點、高雄2處,都在人口聚集的區域。
近年來,台南市與高雄市逐漸出現「小宅化」的顯著趨勢,反映出房價高漲與生活成本升高的壓力。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,2024年第一季,台南市平均購屋面積僅約36.38坪,較10年前縮減4.26坪,減幅達10.5%。同時,高雄市情況更為嚴峻,第三季平均購屋面積僅剩32.98坪,對比10年前縮小了13.81坪,縮水幅度高達29.51%。在此趨勢下,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提升坪效,成為購屋族的新關鍵。
台中房價高居不下,致房市愈趨小宅化發展,除了首購熱區2房產品躍居市場主流,傳統富人區也捨棄百坪規劃,改推50坪上下的中坪數產品。業者則強調,因應少子化及同住不同戶等觀念興起,「適居坪數」的規劃更符合高資產客戶所需。
因應總價市場,建商推案坪數也越來越小,除了高房價外,據內政部統計,2023年底平均每戶人口數量僅剩下2.53人,數量再創歷史新低,房仲指出,每戶人口數量越來越精簡,加上房價高檔,也讓小宅化的趨勢延續不變。
「高房價相對的代價就是小宅化」,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,去年建物買賣移轉的平均面積首度跌破30坪,平均約29.7坪,顯示在高房價的趨勢之下,民眾只能以有限預算換取購屋空間,與10年前相比,平均購屋面積一口氣就少了5坪,此外,除了高房價外,中南部地區居住型態也從透天轉為大樓,坪數減少最為顯著,尤其南二都10年來已減少8坪之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