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法院會26日三讀通過《建築法》第77條之1修正,新增原有合法建築物「構造」安全不符現行規定,經評估檢查應改善者,將強制要求改善及補強,違者可處6萬至30萬元罰鍰,以確保國人居住安全。
台北市有超過七成住宅屋齡超過30年,是六都中住宅平均屋齡最大的縣市,在2017年5月開始實施危老條例後,不限基地大小,只要100%土地及合法建物所有權人同意,就可獲得10%的容積獎勵,讓老宅成為北市房產交易熱點,30年以上透天交易量逐年攀升,到2020年成交總額達251.8億元,但也隨著容積獎勵開始逐年降低,2021年的成交總額大減三成,僅171.8億元。
巢運今(9)日舉辦線上記者會,指出受到疫情影響,不少租屋族對於政府的租金補貼政策,看得到吃不到,有超過7成以上弱勢低收入戶因「房東拒絕」、「非合法住宅資格不符」為由無法享受到租金補貼,且就算申請到也要等近半年才能領到,呼籲內政部應積極處理「弱勢租金紓困」問題。
根據住宅消保會統計近8年受理住宅糾紛案件,每年以200件以上成長,至2020年已暴增至1601件,單件糾紛金額最高8千萬元,住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表示,許多住宅消費糾紛發生在不肖合法業者身上,多數消費者都是沒有循正常管道,抱持暗自吞下去的心態,使得每年住宅消費糾紛以千件成長。
為促進被已建築完成基地包圍的小型危老建築基地重建,內政部今(22)日部務會報通過「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建築容積獎勵辦法」修正草案,增訂重建計畫範圍內,建築基地未達200平方公尺,且鄰接屋齡均未達30年的合法建築物基地者,給予基準容積2%的容積獎勵,以提供誘因,加速危老建築物重建,改善民眾居住安全。
台北市政府繼去年對內湖五期工業宅進行開罰後,近期再宣布將對全市2,240戶工業宅從今年5月起分5階段處理,首波將針對2010年後領有使用執照的新建物290戶,若超過限期一個月未改善,又逾期配合調查,最高將裁罰30萬元罰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