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S徐熙媛與汪小菲宣布離婚剛滿周年,雙方因贍養費問題你來我往,汪小菲除了炮火四射以外,更在微博秀出帳本,每月豪宅房貸高達百萬元,也讓豪宅高昂的成本引發討論,而事實上兩人在2016年所買下的豪宅「台北信義」,總價3億6188萬元,換算當時每坪購入約184萬元,至今仍為該社區最高的成交總價紀錄。
房市冷,房價卻仍居高不下,民眾貸款的期數也越拉越長,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顯示,今年第二季新增房貸貸款期數,連續兩季都創下歷史新高的289個月,顯示購屋人選擇以拉長貸款年限方式,來降低每月房貸負擔,其中有四縣市,桃園、台南、高雄與新竹縣市,房貸期數都拉長到超過300期,房市飆漲區連帶也出現房貸越揹越久的現象。
近期房市因央行頻頻拋出連續震撼彈,引發全民高度討論,但究竟是真打房還是假打房? 誰會被影響? 買方和賣方該如何應對? 我們該如何解讀選擇性信用管制、升息和限縮貸款年限。
房價快速上漲,想存錢買房的預算只能不斷往上加,但隨著央行可能跟進升息、限縮貸款年限等隱憂步步進逼,恐再加重購屋族房貸支出,但現階段買房預算在總價千萬元左右,想買新房還有什麼選擇呢?
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於立法院回覆立委質詢,鬆口可能限縮房貸年限的作法,引發輿論反應,讓央行在隔日緊急指出,有關總裁所說的限縮貸款年限,可能會針對「受限房貸」的四種對象;專家指出預算有限的換屋族也會受到衝擊,但的確可能因此阻斷投資客的逃生機會。
央行總裁楊金龍昨日首度鬆口第5波選擇性信用管制可能實施的作法,當中提到限縮房貸年限也是可能作法,此話一出,讓民眾反映爆棚,希望央行打炒房不要錯殺無辜,專家也紛紛指出,此舉只會讓民眾買不了房,建商蓋好房子後也無解。